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油画民族化的思考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6:43:11
“中西结合”这个说法如今以被广泛接受。在这样的思想下形成了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中西结合的方针。这种中西结合的方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对西方的片面了解。

  对于油画民族化这一说法,过去我从来没有正面思考过,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才使我有机会在近期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2002年我加入了西安美术学院油画民族化工作室,从事油画创作的教学。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结合这几年的生活感悟悟,我有了那么一些体会,并逐渐感到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的学术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我国和西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我们更直观更全面地看到了西方世界,对西方艺术也逐渐有了更清晰和更理性的认识。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从而续写我们伟大的传统呢?对于使用油画这一属于西方传统绘画材料的艺术家们来说,找到自己的位置尤为重要。“中西结合”这个说法如今以被广泛接受。艺术领哉的先行者们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用油画画国画或用国画画油画等等,但是这些方面仅仅是存在于形式范畴的改变,并没有满足我们在审美方面的需要。就像眼下随处可见的带着中式帽子的西式建筑,总会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对绘画来说重要的并非形式的翻新,而是审美的重建和与之相关的精神支持。  笔者在从事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发现,同学若是在美术史中非常喜欢一种流派或风格,并在学习中刻意去仿效,一般情况下会比较容易出效果。对于这种效果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积极的,对于同学表现力的提高,对材料的运用和掌握以及审美的培养都有好处。另一方面,这种结果虽有近效,却有远忧。因为过于执着于表面风格的形式,而使这种风格形式游离于现实与历史之外,即使再迷人的形式也会因视觉上的疲惫而变得空动、无力和苍白。如果缺少来自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那种风格化、形式化的东西缺少了必要的空间,从而自生自灭。  关于中西如何“结合”问题。在历史上当我们初次感受到西方科技的力量时,当我们不得不直面正视这种力量时,曾经有了“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判断。在这样的思想下形成了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中西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面保全了一个文明大国的面子,当然也有自信的成份在里面,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科技优势而动容,并不是太情愿地、有条件地接受了它。这种中西结合的方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对西方的片面了解。在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对方的时候,何谈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学习呢?那种策略性的取彼之长,补已之短的做法似乎是完美无缺了,但却忽视了一个消化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给它提供一个应有的发展空间,所以失败了。  民族化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它很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形式主义的泥潭,在绘画方面又容易被认为,排除上述误解,“民族化”还是有发展的可能性。只要不望文生义地把民族化与任何具体问题拉上关系,民族化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方向来展开新的局面。它可以是基于我们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而产生的不断思考的一种过程。达个过程当中发生的不同风格、不同面貌的实验都属于这个范畴。这当中有一个前提,既使面貌区别再大,但它们却是“同质”的—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在同一个文化圈中成长从而产生了一种属于东方文明的共同气质,共同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事实上,我们无法摆脱上述特质,也没必要摆脱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某种东西感到厌倦了,就应该看看外面的东西,去寻找一种对比,只要不轻易做出判断,就有可能重新认识自己,也有可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的油画,我们不可能去重写西方油画的历史,所以,怎样将这一西方材料很好地溶入中国的本土文化,使更多的中国人从情感和审美上完全地接受它,可能还需要更多问题出现,从而使我们有机会去进行更多的思考。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