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虚拟化的“真实”:关于陈湘波的工笔画创作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6:03:54
陈湘波作品《风和日丽》  也许是受了西方超极写实主义艺术的影响,近年来,在工笔画创作中,出现了一股过度追求客观再现的风气,虽然在

陈湘波作品《风和日丽》

  也许是受了西方超极写实主义艺术的影响,近年来,在工笔画创作中,出现了一股过度追求客观再现的风气,虽然在国家级大展中,此类工笔画作品屡屡得大奖,也深为一般大众所欢迎,但画家陈湘波对此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一篇论及工笔画创作的文章中,他很有针对性地写道:

  “工笔画具有写实和非写实的双重性,在这对矛盾中,工笔画的特点恰恰又集中体现在非写实性上。”(1)

  其实,陈湘波在上面提到的“非写实”,乃是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借用,如果要以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来说,应该算是“虚拟性”。而这种“虚拟性”恰恰是中国工笔画的特色所在,因为相对传统写意画,工笔画虽然更加认可对现实的模拟成份,但与写意画一样,它最终强调对现实的超越和处理,否认对现实形态的绝对性呈现。象历史上著名的《游春图》、《捣练图》以及宋人的大量优秀花鸟画作品无不如此。

  据陈湘波介绍,他对工笔画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追求艺术创新与“反传统”的文化浪潮正席卷美术界。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由于深为西方写实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同时又感到传统工笔画的严格程式与规定性使当代人很难表达内在的心理感受,所以他为自己拟定的艺术目标就是要用西方写实艺术的观念改造传统工笔画,进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新工笔画。

  陈湘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肇庆师专,为了一展鸿图,他当时计划把鼎湖山的原始森林当作艺术母题。在他看来,未被工业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具有归真返朴的意味,其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的羁绊,直探生命的本质意义。另外,立足于当代文化视野,以全景似的大花鸟画样式来反映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也可以突破古人的藩蓠。为此他画了不少写生稿,也搜集了不少他认为可以借鉴的西画样版。

  然而,工笔画的巨大包容性与可塑性,弄得不好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令陈湘波颇感困惑的是,他从现实中获得的许多灵感一但进入画面就完全没有艺术的魅力了。在他的那些画中,论造形,绝对准确;论上色,酷似对象;论取景,也完全符合现代摄影的要求。那么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于是,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深入研究过西方现代艺术与理论,也深入研究过中国传统艺术与理论,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从表达现代人的感受出发,借鉴西方艺术是必须的,也是历史的必然。但现代工笔画绝对不能走纯粹写实的道路。首先,工笔画的骨架,即所谓线条纯为主观产物,它是艺术家从客观对象上提练出来的。从美学的角度讲,它更适合在平面上展开,并进行装饰性、夸张性的处理。比如,当人们将宋人的《荷花图》与一些照有荷花的彩色照片相对比时并不难发现,前者是把三维的对象转换成了二维形象,而后者则是对三维对象的直接呈现;其次,作为线条的辅助性手段,在工笔画创作中,着色必须与线条的处理相谐调,如果过分强调三面五调与冷暖色的变化,必然会削弱线条的力量,以至使工笔画成为擦笔年画,这样,工笔画的独立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过分地为客观对象的外形所累,就难以突出对象的特质与生命,更难以用想象力去寻求形态本身所暗示和超越的东西。工笔画大师于非 画牡丹,就将春天的花头、夏天的叶子、秋天的枝干一起画在了他的画中。他的牡丹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艺术史中的范例。

  观念的改变导致了创作上的巨大变化,陈湘波随后也迎来了他创作上的旺盛期。

  1994年,陈湘波为了进行研究生的毕业创作,重新来到了令他如痴如呆的肇庆鼎湖山,但他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拘泥于客观对象,而是在强调表达主观感受与突出对象美感特征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取舍、夸张、重组与提练。一方面,在写生时,他注意的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一个有利于线条表现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在安排画面大的关系时,他又注意的是如何创造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虚拟空间,以引发观众的生命感应;而在处理色彩关系时,他则尽力强调的是如何突出色彩的骨意与神彩。至此,陈湘波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他往后的创作,虽然在题材上,有时也超越了对鼎湖山的表现,但一直是沿着以上路数发展的。#p#分页标题#e#

  当然,这样说来也并不意味着,陈湘波完全走上了复古的艺术道路。事实上,陈湘波基于自己对工笔画特点及传统的理解,也有目的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许多东西,比如,在注意不伤害平面性与虚拟性的基础上,他不仅有效地加强了立体感与空间感的表达,而且有效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法与平面构成法。因此,他的画让人感觉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

  在回顾自己近年的艺术创作时,陈湘波曾经在一篇《艺术笔记》中这样写道:

  “中国工笔画的虚拟性特点至关重要,而在这当中,想象力的作用功不可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它可以使艺术家的自然感受向高级阶段进化;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艺术家以主观的动力性去探索宇宙中的奥秘。对于这一传统的美学特点,绝不能轻易扔掉。否则,现代工笔画将失去与传统的勾联关系,并失自己去存在的特殊价值。”(2)

  陈湘波习惯于把自己的探索过程称为“寻梦”,而且他明确表示了乐此不彼的态度。看来,在画家的心目中,还有更高的艺术追求,要不然,他也不会继续“寻梦”了。陈湘波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相信他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创造更成功、更辉煌的未来。  2000年11月于深圳美术馆

  注:

  (1)《关于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湘波,未刊稿)。

  (2)《艺术笔记)(陈湘波,未刊稿)。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