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川美油画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一)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1:50:08
第一阶段:新艺术与绘画经验(1992—1998)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川美绘画有几个主要的艺术范式:

第一阶段:新艺术与绘画经验(1992—1998)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川美绘画有几个主要的艺术范式:一是新的现实主义艺术(较之前的革命现实主义而言),它叛逆于文革期间虚假的政治绘画,体现为伤痕美术、生活流美术及乡土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为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何多苓、王亥等人;二是绘画语言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如张杰、庞茂琨、翁凯旋等等,其中张杰和翁凯旋倾向于在现代主义的范畴内进行探索,庞茂琨对古典油画语言感兴趣,但无论是题材和技法都有别于传统的古典主义。三是现代主义范畴内的情感表现及生命意识的表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等人所形成的“西南艺术群体”,他们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喜欢表达人的内在欲望及生命诉求。

  到1990年代前期,川美绘画又出现了新的范式,即带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寓言性绘画,它体现为观念层面的反思性,图像资源的复制化,个人语言的符号化,观察视角的微观化,艺术媒介的跨界化,修辞手法的反讽化。不过,艺术范式和科学范式有相异之处,新艺术范式的出现并不代表着旧范式就会消亡,它们往往共生而并行不悖。

  范式是一种方法式的东西,类似于福柯所说的“知识型”。具体到艺术,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或创作模式。新的范式脱胎于85时期的现代艺术思潮,又进一步秉承了跨越边界、微观叙事、审美反思、图像挪用等等后现代思潮。作品开始出现一些新的风格特征,如对流行图像进行复制式的挪用,色彩运用更加艳丽明快,作品背景出现平涂方式,画面的朦胧化处理……却并未完全抛弃“媒介中心”的现代主义信念,因此油画的语言特性仍然在一定程度内得以强调。我并不认为新绘画有风格层面的“内核”,它们应该以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得以呈现。另外,某些风格特征也并非崭新的创造,而是有其前后互文关系,例如朦胧化的处理在张晓刚和庞茂琨1980年代的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他们无疑对年轻一代有重要的影响,只是新的一代对这些风格特征进行了某些个人化的“转译”。我在此将新的范式归纳为几种不同的艺术倾向,并在川美油画系此一阶段艺术家中(1989-1996级)找出代表人物:一,个人化叙事方式,代表人物为杨劲松、刘晓曦等;二,社会反思的寓言性绘画,代表人物为赵青、叶强、张小涛、张发志、刘晓曦、郑力等;三,对流行图像或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挪用,代表人物为俸正杰、杨冕、王朝刚等;四,艺术媒介的跨界式尝试,代表人物有张小涛、王庆松等。新的绘画范式真正建立起来是在1990年代前期,它并非在艺术“运动”中诞生,而是以类似于有机体的方式逐渐生长、繁衍。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后期,它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