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吴念亲:闲话玉童子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49:37
图2 南宋 持荷玉童子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迄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宋代玉雕童子仅有三件。左面童子右肩挎一香囊,右手臂屈放于胸前,左手臂微弯曲于腰部。

  在大量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有为数不少的以儿童形象(作品所描绘的多为男童)为主要纹饰造型的作品。此类内容题材之玉器,迄今所知,最早见于河南安阳刘家庄商代遗存,绿松石质,为圆雕男童状,人物张嘴眯眼,鼻梁凸起,两手弯曲上举至肩膀,腹部略鼓,左腿平伸,右腿盘曲与左腿之下,从头顶至裆下贯有一对钻孔道,高1.99厘米。(图1)

吴念亲:闲话玉童子

图1 商代  绿松石童子

  此后虽历数朝、经千余年,人物造型之玉器屡见不鲜,但严格意义上的玉雕童子却未出现。及至北宋,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有关童子题材的玉器复又大量出现。宋代玉雕童子以持荷题材最为常见,其次亦有作骑鹿、行走、攀枝、舞蹈、抱球形者。关于其骤然增多的另一原因,应与宋代宗教传说和生活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吴自牧《梦梁录·七夕》有记:“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和罗之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亦曾言之:“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竟夸艳丽。”此处所言摩和罗(磨喝乐),是佛经中的梵文译音。据《于阗国授记》、《大唐西域记》等书记载,其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后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是变化之身,常在人间。由于摩和罗深受世人喜爱,所以人们把他塑成了孩童形象,而且在“七夕”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儿童们还要手持荷花,模仿摩和罗之状。这些造型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且深受当时广大市民的喜爱的玉雕童子便由此源起。

吴念亲:闲话玉童子

图2 南宋 持荷玉童子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迄今为止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宋代玉雕童子仅有三件。现分述如下:

  1、四川广汉和兴乡联合村南宋窖藏出土。青白玉质,整器呈梯形,镂雕作相互嬉戏、状极亲密的两个童子。右面童子左臂置于胸前,手持荷茎,荷茎弯曲经右面童子左肩绕于二童背面托住荷叶,叶之边缘向上翻卷,如同伞盖罩于二童头部。其右手从后面攀于其左面童子肩部。左面童子右肩挎一香囊,右手臂屈放于胸前,左手臂微弯曲于腰部。两个童子四目相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身皆着对襟齐膝短褂及直管裤,上刻较多星纹。器座下部以浅浮雕雕刻卷草纹。器中部由上及下有一圆形小穿,当为系挂之用。高4、上宽2.8、下宽3.2厘米。(图2)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