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江粤军:书画创作勿走入标签式怪圈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09:54:30
  艺术评论家、画家梁江则直言,反复强调标签的画家是在“忽悠”。”梁江表示,画家追求个性风格,是必然和必须的,否则作品没有创造力,毫无新意可言。

  近日,有艺术评论家指出,当下美术界创作的标签化倾向严重。“如画人物,你将脑袋画成没有额头的,我画的都是鼻孔朝天的;画山水,你来个无勾无皴、一路染到底,我来个钝笔圆点、凡线皆似蚯蚓……”专家表示,标签化只是画家为迎合市场刻意为之,而标签类作品的泛滥,则意味着这些作品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今天没明天。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认为,标签化往往是为了迎合市场刻意为之。“一位画家,一旦他的审美感觉、审美追求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会形成审美的一贯性,画风也会趋于稳定,由此形成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和画家的个性特征、文化积累及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只有画家的个人修养达到某种高度后,才会形成自己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代表了他的基本审美追求和判断。而所谓的标签化,则是这样一种情况:作品呈现的面貌未必是画家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主动性审美追求,而仅仅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度而制造的一种奇怪的、貌似个性的画面特征,以为这样就能增加自己的辨识度。这恐怕和当前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有关,很多画家都想分一杯羹,唯恐别人不认识自己,因此有意识地弄一张标签化的面孔,以迎合市场。”

  美术界有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有一些相对年轻的作者,由于天分比较高,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标签化,但此后他的创作便固化了,10年、20年都一成不变或者不敢改变。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一位画家的风格早早定型固化,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画家的天分不够,后劲不足,因此停滞不前;二是画家的这种风格类型被市场接受、被学术界认可,从此他不敢再变了,怕市场翻脸不认人,作品价格下跌,因此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而后一种因素的干扰,恐怕是最主要的。

  收藏家郭庆祥认为,导致艺术创作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中国画创作和传统继承的误读,有的画家把个人风格当成了“商标设计”,一辈子就重复这样的表现样式,这其实不是艺术创作,仅仅是一名熟练工而已。二是作品被市场和金钱所绑架。当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受到先期市场认可后,因为作品好卖就被无限复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样式。

  因此,标签化的作品,其实只是商业产品,而非真正的艺术创造。标签类作品的泛滥,意味着这些作品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今天没明天。标签式的国画创作,也难以在国际上获得影响。

  艺术评论家、画家梁江则直言,反复强调标签的画家是在“忽悠”。“画家的风格化、符号化表达如果是在艺术的本体逻辑里进行的,应该得到鼓励和张扬,如果变成外加的标签,那就只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一种忽悠的工具,观众和藏家都要当心了。”梁江表示,画家追求个性风格,是必然和必须的,否则作品没有创造力,毫无新意可言。但画家追求个人风格,就牵涉了一个艺术的符号化问题。一些艺术家为了提炼自己的形式语言,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某些方面有所强化,譬如岳敏君作品中的大头,就是符号化的表达。符号化如果用得适度、合理,自然是艺术创造的一种方式,但如果符号变成了一种标签,就有害无益了。

  “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事实上,能够获得理论界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具有真正个性风格的画家,是很少的;创造了崭新符号、在艺术史上形成了某种突破性语言的画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当下整个社会都比较功利化、真正纯粹的艺术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能被蒙蔽,以为一个艺术家不停地重复某种画面,强化某种样式,就是风格和符号。很多时候,那不过是营销策略,以此掩盖自己创作上的贫弱。”梁江说。

#p#分页标题#e#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