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刘九洲:乙未观画记四则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40:36
  2015年到2016年春季,世界范围内,各大博物馆先后推出重量级古书画展览,披露大量古书画,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2015年到2016年春季,世界范围内,各大博物馆先后推出重量级古书画展览,披露大量古书画,极大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发展。

  笔者先后前往参观,就北京故宫、苏州博物馆,台北故宫的几个展览,写了几篇参观笔记,现在汇集在一起,发表出来,以赞叹这个伟大的展览年。

  还有几个展览,没有写出评论,但是其中信息很多。

  如上海博物馆的吴湖帆藏品展览,全面展示了《多景楼》,还有一些极少露面的作品,如《真草千字文》《百尺梧桐轩》,也展示了,堪称震撼性。南京博物院的专题展,展出了从未露面的董其昌《山水卷》,这个画卷与《叠嶂图》,被清代张照称为“双璧”,而这个双璧的另外一件《叠嶂图》,现存两本,真伪有争议,但是真伪两件,目前居然同时在台北、上海展出,真盛事也;大都会博物馆的古书画展览,龙美术馆的《康雍乾艺术品展》,也是内容丰厚、精彩非凡。

  乙未年,是古书画展览历史上精彩非常的一年,不能不写点东西。

  一 向故宫《石渠宝笈》展览致敬

故宫《石渠宝笈》展览

  2015年9月开始的《石渠宝笈》展览,引爆观众超级热潮,从新闻上看这个阵势,实在没有勇气去排队。后来有一个老同学好奇这个展览,来信约一起去看,于是安排了时间,事到临头,又被我生病打断,取消行程,在家养病。眼看展览快要结束,不能再拖延,11月4号,急急忙忙从美国飞上海,5号晚上到上海,6号早上飞北京,于大雪中抵达北京。

  碰巧李跃林兄也从芝加哥因北大邀请,来到北京,他是书法专家,自然可以说出我想不到的意见。于是,我们各自陪同一个同学,在武英殿前碰头。

  11月初,已经是展览的第二阶段,换了很多展品,而我最想看的,是刚换上来的李唐《长夏江寺》,这件作品,破损严重,任何图片也看不明白,只有看原作,这一次算是机会难得。展厅内人多得厉害,但是这张画前还有空隙,我就先看这件。初看非常诧异,原作残破严重,大约在清代,被俗手大面积修补过,颜色恶俗,几乎无法观看,影响情绪。但是卷末“李唐可比唐李思训”八个字,看上去不像是临摹本,而确似赵构真笔。卷中细节较为粗糙,与李唐真迹《万壑松风图》类似。第一天观看,我只能说出“太奇怪”的感觉。第二天,我与跃林兄再次前往,又对这张画,看了很久,画中一些没有被扰动过得细节,逐渐展示出动人神采。我意识到这应该就是李唐真迹,明代晚期此画就出现三个本子,应该以此本为真。跃林兄被我拉着看了两次,到7号下午,他也说这张画最好看,最有味道。李唐的缺点,就是画得粗,优点是举重若轻,什么复杂的难题,他都能画,确是一代圣手。而台北故宫《江山小景》,与此相比,就显得轻松愉快了一点,近来,台北的专家也有人指出《江山小景》有点成熟,似乎有点怀疑是南宋第二代画家作品。

  跃林兄的同学郭俊杰先生,让我评论王诜《渔村小雪》,这件本是名作,以前我也看过,当然是真迹精品,王翚的枕中秘,岂容我辈评论?但是勉强说来,此画的问题,恰恰在于过于精妙,一画之中,尽集诸美,自己把自己比下去了。郭熙类似作品,则把中间调子掌握得很好,美的地方才显得更美。王诜后来也不这么画了,《溪山秋霁图》(弗瑞尔美术馆)、《水墨本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空灵的地方成为主调,而不似《渔村小雪》这般,处处求佳。打个比方,就像一块蛋糕,不能都是奶油,得有相当比例的蛋糕,奶油才会有味道。

  黄庭坚《诸上座帖》我是第一次看,感觉比印象中小一点,书法动作比印刷本体现出来的要大,黄庭坚这种草书,似乎是对北宋周越、彦修一路书法的修正与约束,使得旁门成为正宗。跃林兄在旁,点出此书技法若干特点,且指出末尾行书写的没有收住,没有草书好,此等评论,让我们立即感受到不虚此行。此书动作多,层出不穷,看得气也透不过来,一卷没有看完,大家都嚷累人,不看了。黄庭坚要是听到我们这等评论,估计也被气晕倒了。#p#分页标题#e#

  宣和画院的《听琴图》与朱锐《盘车图》并肩挂在一起,实在好笑,《听琴图》如文人雅士,《盘车图》如农夫,挂在一起相差太大。《听琴图》的妙处,非依赖真迹难以言传,此画是一种中间调门,不阴不阳,不卑不亢,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笔调,画史未见,后无来者。宣和画院中,似乎也未见到此画家其他作品,画中题材是画赵佶本人弹琴,应是当时最好的人物画家手笔。

  蔡襄书法册页,摊开来展出,我最近觉得蔡襄书法实在无味。跃林则说其中两开,非常好,轻松且到位,非常难得,算得上古今一流作品。

  两次去展厅,大多数观众,都拥挤在《兰亭序》《列女仁智图》《重屏会棋图》前排队看,6号那一天,我们不耐排队,基本上没有看,7号再去,则专门排队,就看这三件。

  《列女仁智图》以往也只看过图片,原作好很多。此画人物面貌不算程式化,衣纹的墨色部分,应该是底本的设色位置,与唐人绘画习惯颇为一致。头发以淡墨一染,代替了五代以前的层层堆积的画法。总体上看,这是宋代第一流摹本,似乎只有宣和时期,才具备如此技术力量,似乎也只有宣和画院,才敢于用淡墨替代底本的色彩,大胆运用于临摹本中。如《宫中图》那样的临摹本,很多底本设色细节,已经完全放弃,只在口角眉梢,略施颜色,与此《列女仁智图》大不相同。

  《兰亭序》前拥挤了太多人,我们一共看了大约20秒钟,就被“请大家快点走”了。跃林是《兰亭序》专家,十年来,临摹近千本《兰亭》,他把《兰亭序》印刷本,过胶之后随身携带,如酒徒随身袖带酒瓶。他看了两次这个《神龙兰亭》,第一天说无法描述,第二天说,底本一定还有不少随意的部分,被《神龙兰亭》临摹得过于强调“中锋”了。

  《重屏会棋图》原作比印刷本好看一些,但是还是显得过于单薄,五代绘画风雅且艳丽,格调高且笔墨风流,这个宋摹本显得弱了。这种题材,当时还有宫廷画家画了多本。

  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也是极少拿出来展出的作品,画中格局也有些强硬,左上用平坡呼应右下平坡,是很古朴的构图思路,南宋以后都不这么画了。此画细节透过玻璃看不清楚,有点遗憾。

  武英殿外的左右偏殿,也展出了很多重要作品,《十咏图》是故宫大约20年前买的,现在一看就知道这是两宋交替时期的绘画,格局还比较宽松,不是南宋精密之后的宋画。有人以为不精密就不是宋画,这是没有注意到在发展历程中,北宋时期有不少这一类的绘画。

  赵士雷《湘乡小景》则展示了皇室在北宋晚期,巧拙共存的审美情趣,这种水准很高的办法,被南宋孝宗时期以后作品基本抛弃,甚为可惜。其实这就是“士气”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传燕肃《春山图》与传倪瓒《狮子林》,是两件摹本,笔墨非常孱弱,如果体会不到什么叫笔墨弱,这两本倒是范例。

  梁楷《右军书扇》在2011年“兰亭大展”之后,再次展出,开心。这是一件被误定为赝品的绘画,画中多处与《八高僧图》息息相通之处,显示这是梁楷真迹,而非临摹本。

  这一类顶级展示,主要靠宋元书画支撑,明清作品在其中显得无力,这是一眼可见的。

  但是这一次董其昌《钟贾山阴望平原村景图》,则为明清作品扬眉吐气,此山水作于金笺上,远看如一片冷金。整体结构,没有规矩可言,随意变化,而近观笔墨神采,异常动人,几乎可以称之为“为之骇然”。我上手看过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弗瑞尔美术馆藏所藏多件董其昌真笔山水,但要论“骇然”,则以此卷为最。

  8号早上,因为倒时差睡不着,脑子中都是这些书画,于是起床将感受写出,求教于诸位方家。今天也是这个重要的展览闭幕的日子,以此文向展览致敬。

  这些书画,每一件都是重镇,只要拿出来,就会触动人。有时候未必需要什么内部有关联的主题,只要大量展示出来,就会生出无穷妙趣。#p#分页标题#e#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