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红马甲的时代”
2003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不间断地激变,已经逐渐完成了从收藏性的初级市场向投资性的中级市场的历史转型。然而正如专家所判定的那样,转型则意味着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自然也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风险以及矫枉过正的弊端。 事实的确如此。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中,艺术投资的观念甚嚣尘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倒一切的声音。以至于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对艺术投资的过分渲染已经让“国内难以找到真正的艺术收藏家了”! 作为以拓展与维护长线客户为目的的画廊,也越来越不敢把艺术品卖给这些“投资人”了。因为疯狂逐利的本质,可以使得这些“投资人”毫无顾忌地将从画廊买来的艺术品随即再次投向市场。而他们所打出的“艺术收藏”的旗号,更像是一种砍价的策略,或者说是某种纯粹欺人的借口。 艺术家可能会在开始的阶段热情地“拥抱”这些“投资人”。或许“投资人”手中的大把现金,以及关于市场价格实现的种种承诺就是诱惑,而“投资人”对有价值资源急功近利地掠夺,更可能使他们不断地放大着这些“诱惑”,乃至达到了“蛊惑”的程度。然而过不了多久,大多数艺术家就会有某种“痛不欲生”的感受。因为艺术家将会要额外地、独立地、长期地承担维系市场高价的责任,而此时那些信誓旦旦的“投资人”或许早已清仓出货,并躲在一边“偷着乐”呢! 从更深的层面上加以解释,与西方相比,在东方人的投资观念中对短期投资收益的关注已经根深蒂固,并成为直接影响他们投资实践的行为指针。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投资领域也有非常近似的表现。譬如说,现阶段的所谓“艺术投资人”,往往言必谈“投资回报”、“投资收益”。他们投资的基本点往往立基于对短期收益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单枪匹马的;他们自身往往没有判断力,完全受制于所谓的市场传闻,因而被称之为“用耳朵买画的人”。在这种所谓艺术投资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对任何有潜力的艺术家作品和艺术项目置之不理,却盲目跟从市场的热点,进而提出了所谓“只买贵的”的投资前提,而缺乏艺术投资必须坚持的最起码的“好坏标准”。 众所周知,艺术品投资的魅力在于通过长期拥有而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在西方,一般的艺术投资周期是以20年为期限的,而所谓的短线也在5年至8年的时限范围。而在中国,目前艺术品投资的所谓长线往往被定义为5年左右,而短线则更被缩短为1至2年的时限范围,这从客观上已经暴露出当下中国艺术投资的本质面目。 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总汇,给人们带来的是越来越强烈的“利多”印象。我们姑且不论其中的真实程度,但事实的影响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于是在短期获利的强烈期许下,目前市场的表现甚至出现了所谓“超短线”的操作形态,即往往不顾及艺术品市场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热衷于更频繁地交易。而当短期获利落实为“超短线”操作之时,艺术投资更降格为关于艺术品的所谓“交易”或“经纪”,而与长线持有的投资原则亦完全地背道而驰。 从这一点而论,目前的中国不仅难觅真正的艺术收藏家,也难觅真正的艺术投资人。因为与其称之为“投资人”,还不如说他们是“交易人”或“经纪人”。股票市场的“交易人”或“经纪人”通常被称之为“红马甲”。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为这些“红马甲”所充斥,而仍停留于所谓的“红马甲时代”,则其市场前景也由不得让人为此而平添几分担忧。 然而在此我们无意对这种现象给予太多的恶评。因为这只是现阶段的客观现状,或者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某个发展阶段中的明显特征。事实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总会走向收藏与投资兼容的成熟市场,也只有到了那个阶段,“艺术投资”的理念与方式才能最终成型。 (作者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 上一篇: 玛蕊乐画廊“开玩笑”展览 为冬天注入色彩
- 下一篇: 岭南画派拍场成交喜人 价位有望继续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