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深层的融合:詹建俊的油画艺术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6:29:01
  2001年,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宣读了主旨发言《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他指

  2001年,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宣读了主旨发言《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他指出:20世纪我们中国油画家努力的重心主要放在向西方学习上,今天我们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向本土文化学习,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油画,确立中国油画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独立地位。他呼吁:“让中国油画振起那汇中融西的两只强健翅膀,奋力高飞吧!”他所倡导的“汇中融西”即“中西融合”,实际上也是20世纪几代中国油画家包括以他和靳尚谊等人为代表的“第三代油画家”长期追求的目标,只不过他强调“重心转移”,表明这种追求更加自觉,本土文化主体意识更加强烈,预示着21世纪中国油画的一种重要走向中西融合是中国油画的历史宿命。油画原来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这一外来画种移植到中国以后,逐渐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从技法到观念都发生了变异。技法的变异主要取决于绘画传统图式,属于浅层的融合;观念的变异主要取决于本土文化精神,属于深层的融合。我认为,詹建俊的油画艺术就属于深层的融合。他主张“汇中融西”,赞成在技术层面上学习、掌握和改造西方油画技法,在文化层面上注重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民族精神,而反对那种简单套用传统中国画、民间画模式的表面化的民族形式。他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素养,也熟悉中西两种绘画的传统图式,同时他的艺术个性又非常鲜明,因此他能够从技法到观念上对中西艺术进行深层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感的个性化的油画风格。詹建俊作为当代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他这种油画风格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艺术成就,而且对建构当代中国油画学派也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和示范意义。  中西艺术融合的文化背景  詹建俊从艺六十年来的艺术人生履历,可以说是大半部浓缩的现代中国油画史,为他从事中西艺术的深层融合提供了宽阔丰厚的文化背景。在这里,我只是简略介绍詹建俊个人融合中西艺术的文化背景,而不是详细论述整个中国油画界近百年来中西融合的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但通过这一个案分析也可以窥豹一斑。  詹建俊是满族人,1931年生于辽宁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平(北京)。他的父亲詹恩轩雅爱书画,家中藏有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字画,经常带他参观书画展览,听京剧、曲艺,领略老北京风情。1942年他上小学高年级时,课余到北平“雪芦画社”学习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他喜爱吴道子、任伯年特别是梁楷的《泼墨仙人》。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养成了儒雅而豪爽的性格气质。  1948年詹建俊考入徐悲鸿主持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1950年转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生,在徐悲鸿、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老师指导下学习素描、油画。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徐悲鸿是引进西方写实绘画的先行者,而徐悲鸿的油画和水墨画多少都带有中西融合的痕迹。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画期间,詹建俊开始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化,浏览达·芬奇、伦勃朗的画册,阅读莎士比亚、罗曼·罗兰、鲁迅、老舍、巴金的作品。诗歌和音乐是他的两大爱好。他欣赏中国的唐诗宋词特别是李白、杜甫的诗、苏辛词派的词和中国新诗,也喜欢惠特曼的自由诗、泰戈尔的散文诗等外国诗歌,更迷恋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至今不减。  1953年詹建俊在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留校当彩墨画系(中国画系)研究生,在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李可染等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国水墨画。1954年他跟随叶浅予率领的“敦煌艺术考察团”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他早期学习中国水墨画和壁画吸收的艺术营养,在他后来的油画创作中也起到反刍式的作用。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