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中国农民艺术展:农民艺术品遭遇价格尴尬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6:10:08
  7月2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民艺术展”亮相全国农业

  7月2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民艺术展”亮相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2008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的活动之一,该展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突出“民俗风、乡土韵、奥运情”三大元素,汇聚了全国各地农民艺术家的数千件作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采取了展演结合的形式,有的展台被布置成农家小院,普通的麦秸花草在农民的巧手编织下瞬间就变成了精美多姿的艺术品,用废旧的竹丝编织成的雄鹰、仙鹤、孔雀个个栩栩如生。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劳动场面、节日庆典……每件作品都反映出鲜明的主题。竹子编成的“鸟巢”、糯米面捏成的五彩福娃,这些乡土风情的作品时代感十足。

  农村艺术植根于农耕文化,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往往是就地取材,编草成锦、变废为宝。想象丰富、夸张变形、纯朴可爱的农民艺术历代相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乡土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艺术的题材、门类、表现手法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农民艺术表现传统的东西比较多,不管是皮影、剪纸还是年画,大多都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题,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农民艺术作品基本上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来创作。”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研究室主任贾文忠说。

  “苗族的银饰真漂亮!”观众李萌感慨道。“捏一个这样的泥人要多长时间?”“做一个这么大的风筝要很久么?”现场的观众对眼前这些饶有趣味的艺术品充满兴趣。这些艺术品在展示的同时,也现场销售,不少观众会买上一两件自己感兴趣的展品。然而,记者在现场却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再便宜点儿行吗?” “10块钱卖给我吧。”

  “做一件精细的织锦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最多卖几千元。对比那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售价的画作,织锦俨然成了备受冷落的灰姑娘。”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叶菊秀非常想不通。叶菊秀是龙山县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妇女织工,师承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长期从事传统土家族织锦工艺。“以前,我们村里会织锦的人,都放下织锦,外出打工,因为做织锦既耗时又不挣钱。我们那里会织锦的人年龄都在30岁以上,因为织锦很耗费时间,耗时和售价不成正比。年轻人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事情上。”叶菊秀说。

  2006年,土家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织锦由政府采购,当做礼品送给嘉宾,在旅游区织锦的销售情况也比较可观。尽管如此,做织锦带来的经济收益还是很微薄的。这与民间工艺品销售价格偏低不无关系。

  民间工艺品遭遇价格尴尬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认为:“首先是人们对民间艺术普遍存在观念的误区,大多数人认为民间艺术出自农民之手,和一些高雅的字画相比,没有太多文化内涵;其次民间艺术大都是个体作坊,一个个处于散兵游勇式的状态,不像书画有书协、美协这样专业的机构来引导、规范、组织。虽然现在民间艺术有中国民协这个系统,但民协下面有几百个机构,具体操作起来,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方民族艺术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傅清泉认为,许多农民艺术家不擅长走市场,但并不单单是市场这一个问题阻碍了农民艺术的发展,很多民间工艺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不能一味地埋怨市场。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有更高的价值,提高工艺水平才是关键。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