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读石建军油画有感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5:59:04
尽管同为莫罗的学生,卢奥与马蒂斯迥然不同。卢奥的苦涩不妨碍马蒂斯的欢快,马蒂斯的欢快不妨碍卢奥的苦涩。石建军与卢奥的不同还表现在对拯救的不同喻示上。

石建军 《文明的遗迹之一》 300×200cm

   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甘受冷落和痛苦的石建军,让我想起了卢奥。石建军承认,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受到卢奥的影响。一本复印的卢奥的画册,一直携带在身边。尽管同为莫罗的学生,卢奥与马蒂斯迥然不同。马蒂斯选择了热情欢快,卢奥选择了凄冷苦涩。除了赞叹莫罗开明自由的教学风格之外,我不由得惊异“画如其人”的浅显道理是如此的深刻。在艺术上最终竞争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观念,而是人格。从终极意义上来说,艺术家画的都是自画像。出身贫寒的卢奥画他的苦涩,出身富有的马蒂斯画他的欢快。这里的苦涩与欢快之间只有风格上的区别,没有境界上的不同,因为它们都是画家内在气质的流露。卢奥的苦涩不妨碍马蒂斯的欢快,马蒂斯的欢快不妨碍卢奥的苦涩。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成功地画了出来,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人格。

  在众多的艺术大师中,石建军为什么选择了声名并不显赫的卢奥?我想这与他们在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不无关联。石建军出生在湖南农村,那里的孩子不缺乏苦涩的经验。然而,那时的苦涩经验并没有成为石建军创作的主题。因为那时的苦涩经验更多的是私人的,石建军还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具有艺术表现的价值。直到1999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之后,在随中央美院师生去大西北的写生中,石建军的苦涩经验被激活了。自那以后,他每年都去黄土高原写生,而且一待就是数月之久。在黄土高原上,与当地农民同吃住。这已经不是简单地通过写生来收集素材,而是重新经历痛苦的生命体验。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土高原,也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由于气候的变迁以及过度的开发,今天的黄土高原已经不再是繁衍生命的沃土,而成了不宜人居的荒原。在这片土地上,石建军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沧桑。由于民族的沧桑跟个人的苦难形成了同构关系,石建军找到了以苦涩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契机。在“文明的遗迹”系列作品中,石建军用冷峻的色调、粗砺的肌理、枯涩的笔触,描绘了黄土高原上洗尽铅华的文明废墟。这种规模宏大且历史深远的废墟给人引起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代艺术所钟爱的工业废墟,因为我们对这种具有历史感和人生感的废墟的反思,已经不再局限于阶段性的现代化所付出的代价,而上升为对人类文明的总体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文明,最终都免不了沦为遗迹。漫长的人类文明如此,短暂的个体生命就更加无法幸免了。由此,我们在废墟面前常常会发思古之幽情,叹人生之短暂。因此,以废墟为题材的艺术,目的不是像新闻报道那样再现废墟的真实面貌,而是把废墟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镜子,尤其是认识人生的局限性的镜子。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单个人生,都是异常地渺小。一旦我们认识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就会产生出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敬和谦卑的情感,对无限宇宙满怀崇敬,因有限人生心生谦卑。从石建军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这种宗教情感。如果说这种宗教情感中内含痛苦和惆怅的话,这种痛苦和惆怅绝不是因为偶然的灾难引起的世俗情感,而是因为人生必然的渺小和无常而产生的触及生命根底的宗教情感。

  在表达人生根深蒂固的痛苦情感上,石建军与卢奥十分接近,但他们对痛苦的理解有些不同。卢奥借助个人的受难来表现痛苦,石建军则借助大地的荒芜和文明的废墟来表达痛苦。石建军与卢奥的不同还表现在对拯救的不同喻示上。卢奥的作品不是单纯地表现苦难,它们在表现苦难的同时也在实施拯救。不过,卢奥的拯救并不是用华丽的天堂的形式来实施的,而是以上帝与你同在的形式来实施的。上帝不仅是在你快乐、幸福、完美的时候与你同在,在你受难的时候也与你同在。上帝的光芒渗透在受难的人体之中,在与受难者一道受难,在替受难者受难,这是受难者得以救赎的种子。我没有将石建军某些作品中的神秘的天光视为救赎的象征,相反我看中了那些毫不起眼的荆棘。正是那些在荒原上倔强地伸展的荆棘,展示了生命力的强大。正是那些渺小而卑微的荆棘,让我们见证了生命力的不可战胜。同时,正因为对渺小而卑微的荆棘的关注,让石建军的作品避免了陷入空泛的浪漫主义。#p#分页标题#e#

  尽管出生贫寒,但卢奥生活在大都市巴黎,并且在教堂做过学徒,修理过彩色玻璃画,他见过大街上苦难的穷人和屈辱的妓女,对宗教生活中的受难与拯救有深刻的体认,但没见过受难的土地,没有见过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倔强的生命。石建军不同,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农村,出生在一切宗教都被视为要彻底破除的迷信的“文革”之中,他没有卢奥的都市生活经验和宗教体验,但他有农民对大地和生命的天然的直观能力,由此,他用荒芜的原野和倔强的荆棘来隐喻受难和得救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尽管石建军的作品并没有明显的宗教符号,但它们传达出来的宗教精神却同样强烈,而且比那些充满宗教符号的作品更加直接和自然。这是一种没有宗教仪规和密码的宗教,一种朴素的、人文化了的宗教。

  如同卢奥作品中的拯救不是华丽的天堂而是上帝与受难者一道受难一样,石建军作品中的拯救不是浪漫的乌托邦而是唤起我们刺痛经验的渺小的荆棘。荆棘既是从苦涩的荒原上生长出来的生命,但它们同时又唤起了我们的刺痛经验。我们是在痛苦中得救的,这是我从卢奥和石建军的作品中读出的共同主题。

  流连在石建军的作品前,我有一种出乎寻常的轻松感,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感,一种终于到家的惬意感。一种完全裸露的生命在荆棘的刺扎下热血沸腾。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