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孮:弘扬中国画优长 加强中国画播布
中国画是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西方绘画同时构成世界绘画艺术的两极,各自有其特点与优长。
自唐代中西方文化艺术就有交流,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画更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艰难前行,当前已进入了历史上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国画家在对中西绘画异同的思考,对中国绘画特质的研究中,努力探索中国画这个古老画种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发展和走向,这一直是中国画家强烈的文化情结。
那么中国画有哪些特点与优长能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和艺术创作形式提供给世界呢?
中国画千年不衰,在于有可持续发展的“写意观”
从世界当代文化视野研究中国画的特色,探索中国画的民族性,探索中国画对人类精神生活的现实价值,以及东方美学的世界性贡献,要从这个画种的历史和成因上来分析。
一千多年来,中国画依托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哲理与文化精神延绵不绝地发展着,丰富着,自成系统的画理、画法体系。而成为重要的文化的载体。近代以来中西绘画强烈的碰撞,激活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基因”,使其焕发出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并进行了鲜活的文化转型。中国画家已把西方的造型手法和形式构成等优秀成果成功融入了中国画,增强了中国画创作中“再现”的能力和“表现”的宽度,使中国画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
然而,当代西方美术的发展是断裂的,虽然流派纷呈,在艺术理念上是以标新立异、颠覆传统、制造新奇为主旨的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家如果把西方的当代美术看成现代,看不到自己的优长,完全去效仿学习西方,在审美标准上对传统产生质疑,这是很危险的。认识不到中国画是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有着很强的融汇能力、吸纳能力、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我们应有足够的文化自知和文化自省。
中国画所以千年不衰,与时俱进,在于它的“写意观”。写意,既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又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念。所谓写意,是画家对社会、对时代、对民族文化和对自然深邃体察的综合,借助笔墨,立意为象,它不同于具象的模拟和抽象的不似。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画的写意观已经基本形成,并在理论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似与不似之间”、“妙得生意而不失真”等等,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在写意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既重客观,又重主观;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概括;既有再现的因素,又有表现的因素。这些对立的因素在中国画中没有互相排斥,又不是机械拼凑,而是有机地合成为一种审美要求。这一理论不会排斥对一切艺术形式的吸收,而且有极强的融汇性,也为中国画走向现代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国画不会成为历史,不会断裂,而是有着不断发展的旺盛的生命力。
- 上一篇: 创造主旋律花鸟画 引领公众审美
- 下一篇: 开创花鸟画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