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民国时期绘画的收藏与投资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2:01:28
  辛亥革命的枪声拉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而天安门广场上的开国礼炮,结束中华民国的统治。在这短短的38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辛亥革命的枪声拉开了中华民国的序幕,而天安门广场上的开国礼炮,结束中华民国的统治。在这短短的38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38年间,中国又一次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嬗变,无数的民族精英们为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献出了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广泛和深入地接受着西方思想与文化,使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这一阶段的绘画作品,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变化发展过程。

  民国时期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最富有活力的变革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绘画艺术领域。

  民国时期的绘画艺术首先秉承着晚清时期的发展脉络,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深深地影响着晚清时期的画坛,从任伯年等画家的作品上,已经能清晰的看到西方绘画的痕迹,尽管这种影响是被动的、分散的。

  当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大规模引入时,激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及其技法,如果说晚清时期的通商口岸城市,最先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商业绘画的从业者们被动成为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的先驱者,民国时期则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美术爱好者,如徐悲鸿、刘海粟、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王临乙、潘玉良、周碧初、庞薰琹、颜文樑、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吴作人、吕斯百、周方白、王悦之、陈抱一、关良、倪贻德、卫天霖、许敦谷、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许幸之、王式廓、赵无极、刘文清等人。经过出国留学回国后,在国内创办新式美术学校、培养热爱美术事业的学生,出版美术刊物、开办美术展览,介绍和研究西方美术,形成了一支思想敏锐、朝气蓬勃的新美术队伍。

  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并不满足于仅仅学习西方美术,有的开创了近代的中国油画,使西方绘画艺术走向本土化,有的极力主张中西美术融合,力求绘画作品兼具中西之美,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方法和材料工具为主体,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营养。而大多数国内的画家们还沉溺于所谓“传统”之中,追寻着古人的图式,这两种中国美术发展的路线之争,从晚清开始萌生,民国继而激烈冲撞,一直延续到今天,

  世间通俗的将民国时期的中国绘画划分成三大相互抗衡的流派,一为主张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改革派、一为主张坚持传统的复古派、一为主张改良传统的改良派。

  实际上、民国画坛只有人数不多的改革派和“人才济济”的复古派,他们之间既互相影响、又相互排斥,出现了许多承前启后划时代的绘画大家,为中国画的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

  首先、思想理论的革命直接影响了许多青年美术爱好者,民国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直接波及到了当时的画坛,康有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陈独秀、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积极投入到国画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之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变革,他们强调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相互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而有关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念及形式技巧如何结合、如何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推动重笔墨而轻造化的文人画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中国画家如何对待和是否借鉴西方绘画,一直是从古至今中国画改革与发展问题探索和论争的中心。

  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是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以他为代表的改革派,在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的共同实践下,主张中西融合,吸取西方绘画的色彩方法、造型观念、表现手法及形式法则等,力图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绘画。具体在绘画理论、技法和材料工具方面,一些画家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徐悲鸿成功地融会中西绘画之法,以高超的技术运用中西绘画中的各种工具,用多种风格的绘画反映出各式各样的题材,他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包括了有体现严格的西洋学院派手法的油画和改革传统风格的中国画。他提倡和精通欧洲油画及绘画写实技巧,创作了《老妇》、《箫声》等作品及近千幅素描。#p#分页标题#e#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
为您推荐
书法 2019-12-10 13:45:32 阅读(683)

在中国古典艺术的璀璨星河中,书法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书法也是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形式之一。李叔同是一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精通多种艺术,其中李叔同书法成就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