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姚谦:谈媒体与艺术投资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54:08
放眼这两年兴起的东南亚艺术,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的艺术市场,有一种再重新演绎当年中国与印度的趋势。

  不知不觉关于艺术看法的专栏分享,从不知如何下手到许多有感而发,一写也写了好几年了。一开始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艺术与投资的中间找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分享,毕竟艺术投资对亚洲来说是一个较新的项目。其实艺术与投资本无关,然而在这变化越来越快速的新世纪,信息的流通以及商业的势力渐渐地大量的影响了讯息传递的型态与内容,比方近十年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台湾的电视新闻里,商业置入以及观点的营销,早已达到让人对于台湾电视新闻的客观性,彻底失去的信心。其实这现象并非只在台湾发生,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在面对这严苛道德底线的挑战。近年来艺术投资的风气也是在这长年来一点点一点累积下的媒体渲染后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艺术投资是高获利的投资行为。这样的观点绝对跟这几年来在媒体不停被传送有关。因为拍卖公司的兴起,大部份的公司已越来越能利用媒体的力量,甚至大到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好使得自己的力量能不断地往外伸展。加上现在大型画廊的营销,也已发展到如同广告公关公司般,他们已经不单为一项展览作推广,而是横向把艺术活动整理成经年的商业计划项目去运算与推广,形成了另一个媒体平台的姿态。因此我们触目所见的信息,关于艺术的内在、文化的讯息量渐偏少,商业的运作讯息成了主标题!于是“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喜欢都与投资有关。

  在我看来任何促成对艺术喜欢的动机都是好的,如果因为一个动机而认识了艺术、产生了兴趣,不失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好方法。本来商业就是一条丝路,促进了解、传播讯息、共享繁荣。此刻的亚洲艺术投资有如此氛围,随着2000年中国经济爆炸性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已成了比较容易入门的标的物,虽然过程中许多人不断说那是泡沫,但我觉得是商业分析师的担心,这种以统计数字来分析,公平性还是偏低。我还是宁愿相信这十多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仍有许多有力量的作品,它们被放在数据化的表格边缘。这些作品绝对不是泡沫,它们会像那些不停地运作自己、包装自己懂得运作媒体的艺术家们生产的作品,虽然短暂地在数据上有着惊人的成绩和媒体上大量的歌颂传播,而终将随着作品的空洞而露出原形。我看到这几年的艺术市场走向已到了淘汰了泡沫的时间。可借鉴的是同样在两千年后,印度的艺术也随着四大金砖国的兴起而飞跃,不过在零八年面临了经济风波后发生了一次直线式的下坠。而那次下修对印度的艺术其实也是好的,是一次让投资印度艺术的人群思考:透过媒体传播与真实之间的落差;也知道回到艺术内容的本身才是王道。这两年印度当代艺术又缓缓回复生机,老投资客应该多了一份冷静以及在美术史上思考分类的学术依据,希望新进的大款们不再只是用耳朵思考。这似乎与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有些相似,我也相信只有透过対艺术与历史的深入理解,艺术收藏之路才能走得远,让艺术投资也能够更有凭有据,不再受控于媒体的传播。放眼这两年兴起的东南亚艺术,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的艺术市场,有一种再重新演绎当年中国与印度的趋势。似乎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经历经济兴起的国家,都将会有一段这样的路需要走,我们也可以预测这两年东南亚艺术的短线炒作者将会蜂拥而上,甚至预测在拍卖场子里将遇到,那些曾经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里出现的面孔。

  在这媒体讯息通畅的时代,最终引导的结果就是群体品味相近的感应与集体活动,一次一次地聚在一起、又一次一次地无声的散开了,媒体本身有着自己的力量,在这网络时代的兴起,力量更是无远弗届、瞬间散播,它造就了知识的齐头化,除非阅读者有更坚强地独立思考的能量。因此在艺术投资与媒体交叉感染的时候,人们更是需要深刻的阅读,才能脱离信息齐头的窘境。不过,也不用过份的担心,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群众之间有了表达观点差异、增进交流的连接平台,可以不再如过往,观点与发言权全交给媒体拥有者了。透过「自媒体」的交流也是一种阅读,这几年我喜欢与天涯海角的某个人交换讯息、倾听他的感受,特别是大陆有几位以学术为体、不受商业拉拢、尊重创作独立的文化人,他们在网络上不定期的文章养分极高,我也因此交了一些有着艺术共同爱好上的朋友。这将是一种力量,媒体因为无限扩大成了猛兽的同时,群众也可以因为网络“自媒体”上各自百家争鸣,而形成了另外一种平衡的能量,艺术投资也许能在这两种力量中得到平衡的讯息。#p#分页标题#e#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