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试水,资本转向艺术市场
经过10多年的培育和成长,中国艺术市场在2005年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也最为神秘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因其微小,长期以来一直被经济界所忽视,或者是不齿于一谈。而2005年,因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客观上对一直增长过快的房价起到了抑制作用,对艺术相关产业(比如宣纸业)也将起到拉动作用,艺术品流通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已露端倪。个人家庭艺术品消费对缓解居民储蓄压力、丰富家庭文化生活也有积极的意义 资本转向 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一部分嗅觉敏锐的资本转向艺术品市场。国内权威的经济类报纸《市场报》分析说,“目前在投资渠道上,储蓄呈负利率;债券利率低、存期长;股市虽在改革中,但依旧低迷;基金净值大多低于本金;房地产价格虚高,泡沫成分太多;黄金飘忽不定。一些中小投资者也必将看好收藏市场,把它作为新的投资渠道。”其实,近两年一直就有大的投资机构和企业看好艺术品市场,并作投资试水。 2004年秋拍,南京天地集团老板杨休,以6930万元的极高价格购买《陆俨少百开册》藏入,作为对当代画家陆俨少的投资,其高开高走的姿态让业界咋舌。杨休曾对媒体说,证券、房地产、艺术品是世界三大主流投资品种,就国内目前来说,证券市场这几年一直萎靡不振,一般人当然不敢碰;而房地产则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高额利润不会维持太长久;但艺术品不一样,目前国内市场刚刚启动,且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市场潜力不可估量,现在进入文化产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投资的渠道。“江浙一带的财团尤其喜欢艺术品投资,这与他们敏锐的商业嗅觉有关系。”据《美术报》报道,在南京,仅房地产领域就有二三百位企业家在较大规模地投资艺术品。在宁波和慈溪两地,投资艺术品金额在一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位。南京天地集团、常州蓝宝集团、浙江金轮集团、浙江徐龙食品集团等,只是艺术品投资巨商的冰山一角。南京的杨休、陆军、谢嘉林、杨朝军、陆挺,慈溪、宁波的徐其明、陆汉振等对艺术品的关注由来已久。对江浙投资者来说,目前资金的投入量也还只是在试水,这两年尝到甜头后,必将还有更大的资金放量进入市场。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易苏昊日前谈到,“温州财团做房地产生意的资金有7000亿,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大概有1200亿闲置下来,这些地产商将把这笔钱投向艺术品市场。”易苏昊本人和温州地产商有交往。1200个亿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在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秘书长秦杰看来,也“不过如此”,“1200个亿不是个大数字,曾有温州的一位从事汽车工业的老总要把700个亿的资金逐渐转向艺术品市场。” 这些已经证实和无法证实的消息,对中小投资者影响巨大。可以说,200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局面,主要还是靠入场人数最多的中小投资者,他们的投资额一般在1000万以内,从几万到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不等,正是这些利好消息,对他们的买进给予了极大的信心支撑。在秀水街做了10年服装生意的马先生是浙江三门人,受艺术市场投资收益神话的影响,2004年开始尝试,2005年共投资了300多万元陆俨少、黄胄等人的作品,他对艺术市场前景非常看好。2006年计划筹集500万,投资的重点在当代中国画家杨延文、石齐、姜宝林、老甲等人。和服装生意比较,马先生觉得投资艺术品不仅赚头大,见效快,而且很有面子。这两年,在北京、上海大大小小的拍卖行里,挤满了像马总这样的投资者。从200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放量成交,当年度成交额达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一举达到57亿元人民币;专家预计,2005年,全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 另一方面,在国际拍卖市场,中国文物艺术品也连创佳绩,这既是国内艺术市场火爆局面的呼应,其背后则是整个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热”和“中国文化热”。 两股热浪 如果大量的资金真的从投资证券、房地产流进艺术品拍卖行,艺术品市场能承受得住吗?#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