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另一条路:“艺坛老将”价值再发现
除了继续“追杀”一线艺术家、“圈地”年轻艺术家之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星探”们又开始新的“发现之旅” 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最直接地体现为大盘的迅速上扬。在这一轮市场操作策略中,资本雄厚的依旧是继续“追杀”一线艺术家,高投入高回报。另一个倾向就是“圈地”年轻艺术家,投入小、回报预期大。 但是,市场上这种优秀的艺术家没有那么多,这种过于集中的“挖矿行为”,导致那些佼佼者们的价格也开始涨得让人有些心痛,因此,开辟另一条价值链就自然要被摆上日程。 于是,那些承载着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坛老将们,再一次成为民间商业机构发现的对象。星星画会、八五新潮、八九艺术大展的参与者们集体复出。 一场田园考察式的艺术家资源大规模发现正在展开。或以文献展,或以个展形式隆重推出。 不久前,参加过1989现代艺术大展的张念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了规模巨大的个人展览,鲜花和不锈钢的组合颇有些颠倒众生的感觉。而同一时间在798艺术区的“一空间”画廊,青岛八五新潮的代表赵德伟也展出了泼彩油画。实际上去年尤伦斯艺术中心开幕展“八五新潮”以来,当年的艺术家复出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该展览宛如吹响了艺坛老将的集结号,引发星星画会、八五新潮、八九艺术大展的参与者们集体复出,艺术生命焕发了第二春,而老干上萌发的新枝搅动了整个艺术生态,带来一些新课题。这些艺坛老将们多是以什么方式出来?为什么这种现象成为了可能?对于市场来说其需求逻辑和延展又是怎样? 几类老将复出的几种形式 张晓刚、王广义等八五人物一直是活跃在国内艺坛和国际拍场上的风云人物,与岳敏君、方力钧一起被戏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F4。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复出这一说。不过张晓刚最近以来一直在进行新绘画图式和艺术语言的探索,他的一些新作正陆续跟大家见面,是艺术家的一种创新努力。王广义的“大家庭”系列之外,当年理性风格的毛泽东图像绘画近来不断出现在拍卖场上,也颇受藏家追捧。黄永砯则是旅居海外的八五老将,其艺术创作也是一直没有间歇,不断有新作出现。今年3月份在798艺术区的尤伦斯艺术中心,黄永砯举办了个人回顾展,展现了多年来的一些重量级创作成果。 另一类是那些并未冲在风口浪尖上,但是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艺术圈里的。比如潘德海、毛旭辉、叶永青等。叶永青上个月刚刚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潘德海也经常会在拍卖和画廊举办的展览中见到。最近以来有大型展览的还有耿建羿,这位自85以来就一直活跃的艺术家刚刚在北京草场地的香格纳画廊举办了名为《过度》的个展,展示了其近来的一些新探索,从展览形式到作品表达均有令人尤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同样和他一起奋斗过的艺术家张培力则即将会在皮力的U空间画廊有个展呈现,而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近来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很活跃,耿建羿那几张大笑的面孔在国际市场上颇受追捧。 第三类则是那些近来活跃,但是并没有新的创作面世的艺术家们。比如肖鲁、李松松等人。这些艺术家都曾经在当年的艺术大展中有不错的表现,但是这些年来的艺术展现大多只是在拍卖场上会见到当年的作品。 是什么催生了这些现象? 近来的现象颇有些意味,以至于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因为这是继高烧不断的年轻艺术家抢夺之余的另一条线索,自民营美术馆到画廊空间,一种发自民间的以商业力量为主轴的类似美术史普查的浪潮在涌动,从星星画会到八五、八九大展,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地域,一批批当年艺术家被发掘出来并以文献展览或者个展的方式被推出。现在那些编纂美术史的人估计都很紧张,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艺术家可以被发现,好多陌生面孔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撰写的那个范围,看来要对艺术史重新认识已经是一个必须的事情了。 中国当代艺术的火爆固然体现在大盘的上扬上,所以只要在这个大盘中的成分都会水涨船高分享到市场发展的成果,但是这并不表示大家所享受的增长等级是一样的,而相互之间市场的类比性也并没有逻辑可言。从数据统计来看,市场一线的大佬们的成交额要占到市场大盘的很大的比例,剩下的那些份额才划归其余的艺术作品。而在这其中市场的策略是按照实力划分地盘,资本雄厚的还是继续追杀一线艺术家的市场,高投入高回报,风险值好像也是很低,因为谁都想有一件声名显赫的作品,而拜经济发展之赐能出得起那个价钱的人又实在太多。另一个倾向就是圈地年轻艺术家,投入小、回报预期大,赚钱还好玩,顾客群涵盖面广,老少咸宜。但是因为这种过于集中的“挖矿行为”,而优秀的或者即使不那么优秀的艺术家其实都没有那么多,何况那些佼佼者们也已经开始涨得让人有些心痛,因此,开辟另一条价值链就自然要被摆上日程了。何况老前卫艺术家的部分还有一个美术史的价值认定,相比而言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承载。正是因为这种逻辑触发,导致民间的商业机构对这一部分艺术家资源趋之若鹜,田野考察式的艺术家发掘大规模的展开,这是近来现象的内在动因之一。 从艺术家的方面来说,一直坚持并获得了市场一线地位的那些自然不在话下,终于梦想照进现实,视觉艺术家的头衔已经开始成为非主流中的主流被社会高端人群日益看重。那些奋战在二线的艺术家在市场热络的时候拥有了更多的展示和市场机会,他们多年的积累可以在这个大氛围看好的软环境中重新打一次硬冲锋。那些沉寂许久的艺术家自然也不甘寂寞,个人在发展的可能性正要趁着机会再做一把尝试。所以是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抱负和商业机构的星探意愿一拍两和,那些展览和活动就这样诞生了。 艺坛老将的市场需求和延展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因为速度过快的原因,如今已经死拉硬拽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是在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平台上运作,一方面这会增加主流作品的需求力量,从而也就为高价营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热门品类会面临稀缺和货源紧张的局面。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呈现两头热中间相对不温不火的局面,少壮派艺术家行列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两边的争夺却达到了白热化。这样一个市场结构和资源分布显然是不合理的,会引发市场危机。但是在活跃的少壮派艺术家资源有限的状况下,重新回到美术史中去发掘在那些标志性事件及其延续中被忽视的艺术家,将其重新纳入史学的大框架中予以定位和评估,以此经过价格体系的转化来填充市场存在的空缺,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上讲是成立的。 但是就市场尤其是艺术投资的角度来讲,美术史的逻辑并不能和市场的逻辑完全重合。资本的快速流通和不断增值需求会迫使标的选择的考量日益复杂化,在前卫艺术的前辈市场部分,一是说其一度沉寂的历史空间是不是可以被重新顺畅衔接,以此来消弭市场对其现在的创作逻辑来源的质疑,从而获得重新价值认定的体系。另一方面,采用原有的创作方法论和图式资源,还是选择全新的语汇系统和造型图像,这个对这一部分艺术家会产生考验。因为这牵扯到是不是可以把其原有的艺术履历叠加到市场评估方面来。如果是全新的语汇,那问题就会复杂些。毕竟投资还是要看其前后的延展梯度,这样之前作品的价位才会成为后来的参照,如没有这个逻辑,那就只能根据艺术家的地位,而艺术家又是沉寂了多年重新复出的,淡出艺术圈有些时间了,地位的问题并不容易估量。 有首歌曲叫做“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艺坛老将们的复出是其对艺术的热爱和个人抱负的再次冲击,而这个又获得了市场力量的响应,所以是有热望、有需求的风潮。但是如果要幻化为市场收藏和投资需求上来的话,那显然有些问题就要认真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重来,尤其是要将原来的筹码叠加过来的时候。#p#分页标题#e#
- 上一篇: 艺术品投资进入拐点
- 下一篇: “北京风韵”六年系列展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