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价值冲突导致文化的复杂性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5:50:34
与此同时,大批日本本土艺术家出走欧美国家,并参与到欧美当代艺术运动之中。直到现在这种超物质的艺术形态一直成为日本现代美术文脉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一、《人间与物质》—从人性复归转向艺术本体(1955-1975)

  对“二战”后的日本来说,一股强大的国际风潮、欧美风潮再次袭来。日本现代美术在经历很长一段与国家命运相一致的“精神虚脱状态”后,从开始追问人性的存在、寻求人性的复归逐渐转向对艺术本体的追问;转向对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唤起。当时的日本在努力走出战争阴影的同时寻求全方位地与世界接轨,在文化艺术领域日本对西方现代美术进行了大量的输入努力,从展览的举办到书籍的出版。知识界面对强大的欧美文化风暴,再度论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强调日本文化的自在构造,以及它在现时点的可能性。这种论争也导致了日本政府与知识界在后来的文化引进过程中所采取的选择性与过滤性,尤其是对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介绍上集中体现了这种特征。

  1950年代,大量欧美艺术展与艺术家在日本被引进介绍,一些带有实验性的艺术活动也在日本萌动。与此同时,大批日本本土艺术家出走欧美国家,并参与到欧美当代艺术运动之中。日本政府有意设立了像国立近代美术馆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硬件设施,这标志着政府追赶世界艺术要展潮流的信心与努力。物质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艺术家再度遭遇价值变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很多人甚至将这种矛盾冲突作为原动力。当时“具体协会”和“实验工房”等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显示了虚脱的个体开始复苏,并转向一种新的集团运动。像“具体协会”和一些新世代艺术家开始关注人间与物质的问题和作品表现的本质含义,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一种“反艺术”的倾向和对这一时段美术领域中表现的扩张意识。1950、1960年代发生在欧美的抽象表现主义、行动艺术、观念艺术、极简艺术、装置艺术、都在日本得到即时性的介绍。从1950年代发生在纽约的卡普罗等人的偶发性的行为艺术,到后来1960年代约翰·凯奇、白南准等艺术家在日本的演出发表,都影响了那个时段的日本现代美术。大量相应的艺术样式陆续出现在日本现代美术领域,面对强大的“外部攻势”和内部廉价的翻板样式,日本美术界开始浮现一种建构自立文化构造的意识,这种意识和原动力引发了一场“反艺术”的前卫运动。

  伴随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社会也相对进入一个科学管理和统合化的时代。无疑,经济的支撑力也逐步消减了日本过去一百年面对欧美艺术的自卑意识;新的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东京奥运会的筹办都大大增加了这个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复杂性与交叉性,它使明治以来较为单纯的西方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价值间的对峙矛盾变得复杂、混沌。

  无论是1950年代的“具体协会”还是1960年代末出现的“物派”艺术现象,从本质来看,它体现了某种支撑西方美术的“合理精神”以及“人间本位主义”的怀疑,并希望通过建构一种符合东方精神的“境地”加以对象化,这种复杂的价值冲突与交融对当时和以后的日本现代美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具体协会”只是从感性形态上意识到追问其文化自立性的重要,那么关根伸夫、李禹焕、管木志雄、吉田克朗等艺术家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现代美术真正步入一个寻求自立性的时代。“物派”艺术家并不过份的依赖造型形态,他们将石、木、纸、铁等原始物质设置到一个相对抽象的距离,从而建立物与物的关联和物与场的状态,形成总体上的作品概念和情境关系。“物派”艺术家努力揭示着物体与艺术的关联和意味,他们关心“有意味的物”与“被意味的物”的矛盾性和差异性,他们不断强调“状态”、“关系”、“放置”方式在物的转换表现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物派”迈出了日本美术自立化的第一步,它对美术本体提出了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它揭示了“艺术媒体与形式”的重要性,美术最本质的立足点在于制作行为和它所揭示的表现的可能性——上千的媒材便有上千的表现可能。#p#分页标题#e#

  我们知道,日本美术始终缠绕着追随国际化、欧美化的道路和强调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两义性矛盾,与先前时代的艺术家相比,“具体协会”以及“物派”艺术家都更加正视了这种价值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们试图有针对性地创造自已独立的观念形态和作品方式。尽管当时日本的美术环境还不具备它后来所拥有的硬件实力,但这并没有阻碍那一代人的文化关怀与艺术理想。

  二、表现的休止、映像的思考与后现代情境的表现(1976-1990)

  1970年代围绕世界博览会在日本的举办,各方面展开激烈的论争,政治与经济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急速发展的消费社会所带来的价值观与文化观念的变迁是问题的焦点,无疑这种政治与文化的论争也直接影响着日本的美术界,大众化问题成为那个时代多样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的某种共同特征。一方面“物派”的理念与它的思考系统在1970年代得到进一步扩散,后“物派”的艺术家像彦坂尚嘉、堀浩哉、中山信夫等在一定程序上持续了“物派”的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物派”与一些观念艺术家中出现了某种对平面的回归,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影像、摄影、行为和造型。当然也包括绘画、雕塑,然而这也不是先前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和雕塑的概念。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短时段内,绘画性作品得到大幅度的复活,而影像在日本现代美术领域的出现,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始远离以往作品中那种决定性的形态存在,并放弃以往表现样式的途径,甚至放弃了手工痕迹在作品中的意义。直到现在这种超物质的艺术形态一直成为日本现代美术文脉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