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收藏遭遇困境
收藏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展、中央美术学院“历代名画记”相继展出后,艺术院校的收藏情况较引人关注。院校的收藏凝聚着学院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其数量和质量往往是院校基础实力的一种标志,也是学生学习和美育的第二课堂。那么,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院校尤其是美术院校的收藏现状如何?有哪些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内几家美术学院,一探究竟。
藏以致用 服务师生
在国内现有的八大美术学院中,由于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一样,美术学院的发展状况各异,因而其收藏也情况不一。记者了解到,卫天霖的作品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收藏亮点;四川美院美术馆至今都具有省级美术馆的职能;西安美术学院的藏品数量达10万件,以中国西部和丝绸之路的典型文化遗物为代表;中央美院美术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对艺术品的收藏,藏品涉及古今,兼顾中西,包括美术的各个领域等。这些藏品有的存放于专门的美术馆,有的则是存于图书馆。
“与公共美术馆的收藏相比,美院美术馆收藏的区别在于归属不同、服务对象不同。”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表示,美院藏品属学校所有,服务群体主要是本院校的师生。一般而言,学术性、创新性、示范性应当是学院选择收藏的主要标准。
由于被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多为珍品,所以进馆容易出馆难,展览、观摩也多少受到限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助理唐斌介绍说,该校美术馆的收藏作为教学辅助的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内向学校提出申请,用于课堂观摩赏析。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藏品集中在图书馆和美术馆两处,其中主体在图书馆。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庄革发表示,展览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总的原则是真迹不出馆。课堂观摩原作多采取教师带学生到馆内上课的方式进行。有两类情况校外人员有机会看到藏品:一是院级客人按程序到馆内参观;二是由学院美术馆举行的两年一度、为期三天的藏品展览。
收藏保存资金不足
学院美术馆的收藏来源主要是受赠或购买。“中央美院的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唐斌说,一是系统地收藏历年优秀毕业生的作品;二是老艺术家或其家属捐赠的艺术家作品;三是在职教师作品的捐赠;四是古代、近现代书画作品和文物的收藏,其中一部分是学院领导、老教授收购而来,另一部分是老艺术家捐赠自己的收藏;五是外国友人、美术院校和艺术机构的捐赠。
然而面对价格飙升的名家画作,很多学校只好选择了放弃收藏古代画。清华美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目前已经不收藏古代作品,而是倾向于收藏与教学相关、对教学有示范作用的学生作品。
“各校的师生可能出于情感,会把自己的作品捐赠给母校,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唐斌表示,市场环境中毕业生作品的收藏发生了变化,以前学生的毕业作品会自然而然地留在学校,因为毕业作品是学生和指导导师共同完成的。这些优秀作品反映了美院各时期美术教育的水平和特点,可称之为新中国美术的编年史。但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开放,更多的收藏家和机构把目光投向了年轻的毕业生们,因而也出现了部分作品流向市场的现象。
“资金有限,购买数量就受到限制,不可能收购到太多的作品,尤其是精品。这种情况就提醒美院,在收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理性思考,准确判断是不是市场炒作,是否物有所值,作品能否经得起艺术推敲和时间检验。”庄革发说。
同时,美院美术馆的收藏条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就目前各美院来看,中央美院美术馆藏品库房采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在软硬件方面均达到国际标准,但其他不少院校难以达到这样的条件。另外,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家可能会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要求学院的保管硬件,例如恒温恒湿等,但其他地区对保管的硬件标准的要求可能就有所降低。#p#分页标题#e#
制度健全提上日程
目前,国内美院收藏的普遍困境在于:面对名家画作市场的高价位,如何在保障典藏工作连贯性的同时,确保典藏的质量呢?这或许是美院收藏的软肋所在。陈履生认为,学院应把学院收入的相应资金用作美术馆建设,规模较大的院校更应该重视这方面,因为一个学校的实力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其公共设施的建设。
“中国学院的收藏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问题:收藏断了气。”陈履生认为,一方面是学校用于收藏画作的资金比较少,用于收藏的经费不足以收进名家作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艺术家忽略了其本应担负的社会责任。90年代后期以来,各大学扩招,盖校区需要钱,配套的公用设施建设受到了影响,这就导致美术馆建设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持,投资建馆是一次性的,使得美术馆很容易变成叶公好龙式的产物。但院校收藏是长远的,应该不断地投入、不断地收藏。总之,美院的收藏缺少制度化的投资。收藏经费应该是学院预算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院的收藏质量。
美院是画家的摇篮,任何一所美院的收藏都堪称“雅典学派”。美院要想达到美育的目的,就应该丰富馆藏并藏以致用。
- 上一篇: 新中国美术60年的创造
- 下一篇: 人物写生与深度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