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二)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玉佩是佩饰中的第一大类,也是现在最为流行的装饰物。他们的配饰不仅仅限于头部和颈部,而是在腕部、腰部的配饰成为流行。这些配饰主要有各种动物形佩、花果佩等象生型佩、人物型佩及其它玉佩、玉玦,等等。
玉玦最初是作为耳环来装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蟠龙型(图1),首尾相向,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殷商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玦,除圆环形带缺缝外,有将环形演化成兽纹的。
图1、商代龙形玉玦
西周玉玦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凤鸟纹等(图2),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图2、西周凤鸟纹玉玦
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2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这时期常见的玉玦样式有两种,一种是沿用新石器时代的样式,作扁平体形,大多数没有纹饰,也有的雕琢龙纹、卷云纹、勾连纹或缺口部作双龙首。河南光山县黄国国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两件雕刻简化夔龙纹的玉玦,琢磨非常光滑,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另一种玦的造型为圆柱体状或鼓形,表面装饰弦纹、兽面纹等,是当时所特有的玉玦样式(图3)。
图3、春秋柱状玉玦
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汉代玉玦已经极少,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共争天下,项羽邀刘邦聚会于鸿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设计要杀掉刘邦,他用佩带的玉玦再三向项羽示意(取决断之意),要他下令杀刘邦。但项羽却优柔寡断,不忍心下手,结果使得刘邦脱身逃回,积蓄力量,最后击败项羽,夺得天下。笔者据此推断,汉代的玉玦习俗已经与前朝有了很大不同,耳饰玉玦已经被玉环耳饰或者是一种呈两端粗、中间细的腰鼓形器,称作“耳珰”代替。玉玦型制逐渐变大,主要用作佩玉。
- 上一篇: 吕澎:艺术市场怎能缺乏价值判断
- 下一篇: 吴念亲:浅谈战国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