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晓沪案看文物收藏乱象
12月12 日一声槌响,不是2011年的拍卖收官,而是法院裁定,沸沸扬扬半年之久的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做假售假”案以原告请求被驳回似乎落下了帷幕。本是一件普通的案件,竟然牵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的高层,可见和“文物”沾边的皆非等闲之辈。等不及上诉期限最后几小时的到来,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毛晓沪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面对众多媒体,郁闷已久的毛晓沪慷慨陈词,不过主题似不在案件本身,而是更多指向了由来已久的国内收藏乱象和体制内外专家之争。
鱼龙混杂之藏家之乱
当今中国收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资金流的洼地。在席卷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只有收藏行业逆市飘红,呈现急剧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拍卖业实现成交总额3029亿元,同比增加20.8%。1981年发行的1分硬币,目前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稳定在1500元左右,较面值相比涨了15万倍;2007年,徐悲鸿的《落花人独立》以490多万元竞拍成功,2010年拍卖成交价6496万元;今年1.71亿元拍出的《巴人汲水图》2004年成交价格仅1650万元……诸如此类,充分说明收藏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营行业之一。
收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分水岭。而今天不下7000万人的收藏规模实属前所未有。从达官富豪、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真正进入了全民时代。收藏已不再是簪缨世家、书香门第的专属。其间小民暴富的心态、家产保值的心态、资本投机的心态、通胀预期恐惧的心态不一而足,更有“洗钱”、“雅贿”者暗度陈仓,已成鱼龙混杂的渊薮。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设若丛碧再世,情何以堪?
真假难辨之藏品之乱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眼学”,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真品过眼过手,还要有师傅点拨和自学自悟,主观性强。虽然目前陆续开发出许多科技检测手段,但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况且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的门道。在景德镇,你可以买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而堂而皇之的造假、卖假、买假更是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
文化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否的唯一标识。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物化为文物而薪火相传,作为这一文明的原始印证,具有无法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永恒价值,由此,真实性、学术性、稀缺性成为文物的特有标识,也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是拥有者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虽然,文物造假古已有之,但其人其物的影响范围实在有限,与今日市场造假的“与时俱进”绝不可同日而语。有专家言:目前的情况至少有90%的藏家其90%的藏品都是假货。更为可怕的是假货已经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上图录、上拍卖会,全不顾众目睽睽!人们不禁怀疑:“文物”还是文物吗?
- 上一篇: 龙年贺岁题材金银币上涨八成
- 下一篇: 俞汝捷老师教我读古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