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绘画需要一种纯粹与执著
一直感觉自己尚未长大的张培智先生,其实是长期在国外游学并已70岁开外的老人了。感觉自己未长大,一方面说明他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未做,艺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开拓与探索,是不能老。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保持一颗童心更为重要的了。
中国画可谓是博大精深,道家的自然空灵,儒家的中庸和谐,释家的亲善修为等,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其中,需要艺术家在蒙养的过程中去体验与领悟。花鸟画,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画是大家公认的难度较大的画种之一,传承尚难,出新就更为不易。当下,中国画坛的现状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另外,花鸟画创作有一个“格”的问题,我们常说,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妇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可见,中国画是带有一种高贵的艺术特性的画种,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态、境界、操守及修养。但遗憾的是,当下没有多少人能够走出这一“画忌”的历史定势。然而,张培智却能迎难而上,选择走这么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雅俗共赏的牡丹在旧有的文化定势与审美取向的作用下,在其绘画与审美之中无形设置了一些心理及技术上的框子,使人难以逾越。但循规蹈矩不是张培智的性格。张培智深深懂得,创造不能远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积淀及审美取向,既要有笔墨,又要强化色彩;既要考虑形,又要按照艺术语言的本体规律进行当代性与抽象性的探索,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探索、去出新,在追寻牡丹文化及其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追求。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张培智在牡丹形象的创作上,用文化与精神性的理念去抽象化地表现牡丹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存在,一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内在精神的核心:浑然富贵、正大朴厚的文化品质。也正是在这个层面,才使得张培智牡丹题材的中国画不仅从色彩、从技术上卓然独立,更为重要的是,他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不断挖掘出与牡丹文化精神所暗合的那种高贵的文化向往,我想,这是张培智走到今天令人倍感敬意的根本所在,这恰恰也是一个画家与一个艺术家的分水岭。
牡丹不仅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化中,牡丹甚至可称之为一种文化符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张培智将牡丹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题材,并在发掘牡丹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探求牡丹的文化精神,给人在纷繁与浮躁的现实社会中一种审美的定力,在海量的视觉形象中找到了一种心有所依的感动与纯情。一个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其取得的艺术成果及其探索的高度是由其审美理想所决定的。同样,一个艺术家,只有树立了高标的审美理想,才能在具体的创造、探索及审美过程中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审美取向,在对自然、社会及人性的感悟过程中,结合自身特有的本性,不断按照一个特定的指向去积累并沉淀感悟与经验,最终在漫长的探索与审美过程之中,不断形成其具有个性化的审美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审美经验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与体验、感悟与经验的综合体,是在长期的艺术学习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一个艺术家不断成长与成熟的标志。张培智牡丹题材的绘画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审美过程对他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审美理想的指引下,依托自己日益系统化的审美经验,张培智一步步地达到艺术创造及文化体验的新境界:在浑然的背景中,牡丹的隐现给人的感觉不是花枝招展,而是心灵中的一种召唤,如闪电般给人以触动,这是当代牡丹绘画中的一个新气象,一种新创造、新境界,而在这一连串新字背后站立的是张培智独立的人格与直面人性与道德的一颗赤子之心。#p#分页标题#e#
张培智以画牡丹为长,只是他画的牡丹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更多地是赋予了牡丹以文化及精神的内涵,而实现这种转换的不仅仅是技法与视觉上的出新,而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体验与生命感悟基础上的融合:在技术层面融合中国画、水彩画及油画等诸多艺术门类的技法;在语言层面融合笔墨、色彩及构成等,使他的语言表现新而不怪,奇而不俗,更能体现当代审美的精神与理念;在审美格调上,突出新意中的正大气象的寻找。中国画更多地是体现艺人的人格修养,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际上就是修为,就是修身养性。在绘画中更多地融入禅意与佛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与张力,给人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特别是张培智近年所创作的作品,更多是向抽象,在对牡丹的具体解构中,用意象的观念来整合画面,并将自己的体验与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使其探索更多地具备了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取向。这对一个艺术家,特别是对于70多岁的中国画艺术家来说,可谓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没有艺术上的创造性思维,张培智是不可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的。我想,这可能更多地得益于其国际化的视野及在世界范围内游学所不断领悟而形成的见识。
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坛,说张培智是一种另类的存在,是不为过的。因为在他的艺术理念中,把创造当成了一种习惯与最为可贵、最为稀缺的资源,他正在一步步地用自己的生命,走一条发掘与创造并能给人们的艺术审美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的路子。这不仅需要智慧,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自己的挑战。我想,对一个艺术家来讲,这意味着什么并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面对功利与商业化的市场环境,张培智未向“回”走,而是更加自觉与义无反顾地前行。这是一种典型的弃稳趋险的艺术探索之路,是一种文化使命的力量在支撑与引导着他。正是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文化传统,让他在艺术探索上更加果敢、更加贴近自己的心性。我们真诚地祝愿张培智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照亮当代中国画探索的创造之路,为自己、为别人提供更多、更具学术意义的启示与参考,用世界化的语言讲述中国牡丹文化的故事,为牡丹文化及其精神的发扬光大而尽力。
面对张培智的探索与创作,在别人看来,他的绘画似乎是越走越远了,但在我看来,他的创作却愈发地一步步在贴近人们的心灵,在阐释人们的心性。
- 上一篇: 收藏是买艺术还是买故事
- 下一篇: 专家提醒龙票风险较大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