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薄吉:再论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书画艺术
相关链接:
陶薄吉: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书画艺术(图文)
由于近十多年来黄宾虹先生的作品被越来越多藏家所追捧,其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使黄宾虹款作品成为书画造假的重灾区,部分造假水平还较高,容易误导希望欣赏和收藏黄先生作品的人们。本文从介绍黄宾虹先生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过程入手,归纳出鉴赏其作品时应注意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仿品伪作常常会在哪些方面露出破绽,以供读者欣赏和收藏黄宾虹先生作品时参考。
一、从黄宾虹先生主要经历看,其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师古人、师造化、融化古人形成独创风格。
1、60岁以前,黄宾虹先生书画创作主要是师古人。黄先生是早学晚熟的大家,从6岁开始学画,早期师法传统,皴法疏简、笔墨秀逸。在总结自己学画历程时曾说道:“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法;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这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是分时段学习和临摹不同风格的古人作品(图一为黄先生45岁时仿清初大画家龚贤笔意的作品) 。
图 一
2、60~70岁时,黄宾虹先生对书画艺术的理解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以师造化为主。由于中年时期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风格有所转变, 在数年间又历游祖国名山大川,以自然为师,使其对中国书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黄先生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讲到,自已在六十岁左右开始有意改变自己之前的绘画中平淡、和缓、相对单薄的用笔,向追求线条的质感即力量和速度方面努力,每日于粗麻纸上练草书,重点是在力量、速度和使转的腕力。同时他还重视吸取隶书之古质,行草书之擅变,篆书的“平、圆、留、重”之感,章草兼具文、质之意,使其能在书画创作中,篆、隶、章草、行书等笔法涵泳而来。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几乎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被称为“白宾虹”时期;同时在艺术特征上出现“浓墨法之变”,作品中笔酣墨饱,使笔如刀,给人以犀利之感(图二为黄先生65岁时作品) 。长期苦练书法为后来形成以黑密厚重为特征的“黑宾虹”和简笔山水画打下基础。即使他到晚年信手而就的作品,虽离落参差,皆入法理;风神款款中含苍茫与清新,率意而舒和。
图 二
3、融化古人形成独创风格。到70岁以后,黄宾虹先生的创作已独具风格,作品呈现出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 从笔墨上看,凝聚着“黑、密、厚、重”,积笔墨重重,层层深厚。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有斑斓多彩的青绿设色,也有线条集聚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某些大家的笔法,但又完全不是古人笔法(见图三)。
图 三
1936年,因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被控“侵占故宫古物”一案,黄先生受聘承担故宫古书画的鉴定工作。并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因卢沟桥事变留在北平,兼任故宫博物院的国画研究室的导师,专为国画研究室所招聘的研究员讲授中国书画艺术(听课的研究员中有一位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 。这期间黄先生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历朝历代、大量的古书画精品力作,在借鉴、吸收、探索中完成了从师造化到融化古人形成独创风格的嬗变过程。#p#分页标题#e#
- 上一篇: 翡翠手镯圈口越大价格越高
- 下一篇: 老精稀将成为金银币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