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探寻秦始皇传国玉玺之谜
秦代以前,印章是用金、玉、银、铜制成,称“方寸玺”,人人皆可佩带。秦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章独称玺,专以玉制成。玉印章造型的不同,体现了拥有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据《后汉书 · 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据称玺钮雕如龙鱼凤鸟,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秦亡国之君子婴将此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经过大小百余次血战,击败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起汉王朝。刘邦即皇位时,就佩带着“传国玺”。西汉时,“传国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他急于篡夺皇位,逼迫太后王氏交出“传国玺”。王太后眼见刘氏江山将落入王莽手中,却又无奈,一气之下,将玉玺掷于地,玉玺上雕刻螭虎被崩落一角,后以金镶补。
隋、唐两代,“传国玺”仍被统治者奉为至宝。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直至北宋哲宗时,咸阳人段义将其献出。金兵南侵时,又将玉玺掠走,后归入元朝廷。明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玺携至漠北。自此“传国玺”不知所终。
传国玺究竟是什么样的?
秦虽存在短暂的15年就灭亡了,但它所建立的统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西汉早期,“汉承秦制”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可以在出土的汉代玉器中找到答案。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存一件西汉“皇后之玺”,高2厘米,宽2.8厘米,以和田白玉制成,温润晶莹,光泽柔和。玉玺钮作浮雕螭虎形,玺体为四方体,侧面阴刻勾连云纹,玺文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图一>。
图一 皇后之玺
这颗“皇后之玺”出土于陕西咸阳韩家湾村狼家沟<图二>。
图二 玉玺出土的地点狼家沟
狼家沟是渭河北面塬上的一条冲积沟,长约1里,宽约30米,最深处达5米,周围有一些汉陵的陪葬墓和俑坑。夏季每遇大雨时,北边地势高的雨水便汇集到沟中,形成湍流。当地村民经常在沟中见到汉代陶器碎片和陶俑残块。1968年冬季的一天早晨,陕西咸阳韩家湾村的12岁的小学生孔忠良,经过村旁的狼家沟时,突然发现荒草中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闪亮,他急忙拾起一看,是一件小玉器,上面伏一只兽,下面隐约可见刻的字。
孔忠良并不认识上面刻的字,但觉得小兽雕刻得挺可爱,就把它带回了家。孔忠良把这件东西给家里人看时,他父亲孔祥发有一些文物知识,认为这是一颗古代印章,决定亲自去西安请教文物专家。
孔祥发来到了西安碑林。那时陕西省博物馆还在碑林,当博物馆的专家仔细端详这颗玉印后,认出了上面刻的是“皇后之玺”四个字,断定这是一件罕见汉代皇室遗物,并动员孔祥发将它捐献给国家。孔祥发弄清楚了这件玉印的来历后,很爽快地答应了专家的要求,把玉印捐给了博物馆,博物馆则给他20元钱作为奖励。
目前学术界认为此玺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玺印,也因该是传国玉玺样式的翻版。笔者推测这是有人携带此印经过狼家沟附近时遗失的,其历史背景与汉陵被毁有关<图三>。#p#分页标题#e#
图三 从狼家沟遥望汉高祖和吕后的长陵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攻入长安,遍掘汉陵。当时长陵与安陵的陵园相互毗邻,掘墓士兵载着墓内随葬品往来其间,这颗玉玺就是在这时被带出陵墓或陵园寝殿,并遗落在狼家沟附近的。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传闻,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乾隆三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进贡所谓“传国玉玺”一方,玉色黝黑,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刻”,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视作玩好旧器,收入宫中。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 上一篇: 陈孝信:当今画坛上的“多”与“少”
- 下一篇: 吴念亲: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