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墨生:中国书画与传统太极文化理趣
各位先生、女士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
我多年研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和传统陈式、吴式太极拳,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学生和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的弟子。在书法、绘画的实践方面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方面略有心得,借此难得的机会,将一己之见提供给大家,希望有所交流。很荣幸受到中国文化中心的盛情邀请,十分感谢朱英杰主任给我提供这一次学习探讨的机会!也谢谢诸位的光临!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如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书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林语堂《中国人》:“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熊秉明《熊秉明文集》: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既然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那么,反过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味、理趣。皆能一一映现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中。换言之,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旨趣所在。探讨中国书法、中国画、传统太极拳、乃至中医、琴、棋、茶等传统艺术门类中的文化趣味,应该是引人兴味,发人遐思的。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总体。理之固然。然而,以“教”代“家”未见得更合符于中国文化的史实,是道家学说而不是道教仪轨更多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因此,鲁迅先生所谓的:“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鲁迅全集》),我意应改为“全在道家”。而且,儒家是否成为了“教”在学界也还是有异议的。衡诸历史,儒、释、道三家学说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是不争的史实。
释(佛)家是汉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儒、道才是原始的本土文化。关于儒、道的关系,学界是有不同的意见。若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言,诸子百家争鸣,但儒、道、墨、法、阴阳诸家为盛。后世中国,墨学与阴阳家渐衰,汉学虽“独尊儒术”,而实际上,历代帝王多是皮里阳秋,外儒内法以行统治之术。可见,朝则儒法为表里,野则儒道而显隐,共同孕育着中国文化的主体。
我却认为,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是辨证思维。一切皆能反思量,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这种思维方式而逐渐形成孕育的中国文化既是太极文化。如果我说,传统中国文化就是太极文化,相信不算过分,大多数人是会同意的,太极文化作为一个体系,包涵了儒、道两家学说。最早的儒家易学与道家丹学,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代的浑朴的阴阳思想。而阐发太极文化的重要典籍《周易》,既是儒家学派的“六经”之首,又是道家学派的“三玄”之一,由此可见,太极文化道理是整合包容了儒、道这两大深久作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派的。
我在回答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提问时说过:欲了解西方文化,你不能不读《圣经》,而欲了解中国文化,你不能不读《易经》。从这两本经典里,你可以体会到两种宗教、两种哲学、两种科学、两种文化、两种美学。
中国文化的重“道”,实即重阴阳对立统一。《易•系辞》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而由阴、阳概念衍生而出的刚柔、虚实、方圆、黑白、藏露、曲直、轻重、疏密、大小、进退、升降、多少、静躁……,无不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既是准则,又是法门,又是作用,从中闪烁出东方智慧。
太极文化的理趣,也可以说是中和、中定、平衡、和谐、循环往复的理趣。古语谓:从容中道——此处的“中”,可两读:zhōng和zhòng。从容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期期以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人天合一”的大境界。#p#分页标题#e#
我们知道,“易”的思维就是象数思维。上古中国先民“象天法地”而研易,至五代、北宋时期而有《太极图》出。(见附图一)太极图象,中含数理变化,圣人以之推演天地人事,此不在我们的探讨之列。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在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艺术中,有没有太极文化的旨趣?如果有,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 上一篇: 紫砂艺术中的佛学思想
- 下一篇: 姚谦:收藏的各自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