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芬芳:谈廖开明的绘画创作
每当我们欣赏廖开明的画作,很容易被其中的真情所打动和感染。因为在他的画里浓缩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饱含着对生他养他的故土深深的热爱与眷恋。 40年来,廖开明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却很高,从深入生活到创作完成都经过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从60年代初的《春天》、《果山秋景》、《打稻谷》、《新年晚会》到80年代的《竹乡》、《春江水暧》、《迎新春》、《牧歌》、《南国荔熟》、《舞龙》再到90年代的《春曲》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贯穿着明确的主题审美追求和个人风格特征,这便是对纯朴的乡村生活情境的表现,浸透着他对乡野田园的厚爱,对真纯人性的向往,飘溢着浓郁的泥土的芬芳。或许是对童年在四川故乡生活的回忆,或许是青年时代随剧团下乡所获得的难忘印象,或许是他十几年筹备民间美术博物馆所接触大量优秀民间美术品的熏陶,更可能是为了追求情感的归宿和精神家园,使他一直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村民们的朴实情感和诚实而勤奋的劳动,以及对民风、民俗、民间美术怀有一汪如清泉样的感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感情是中国人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是中国人精神气质之根性的东西。廖开明绘画作品中最打动人的便是很敏锐、准确而鲜明地把握住这一点。 他不仅注重精神感情的熔铸,而且也很重视画面的形式因素,为了探寻形式感的民族化与个性化,他认真研究优秀的古代美术作品,他吸收三代青铜纹样的厚重凝练、汉代画像砖石的概括简约,借鉴民间剪纸的黑白关系、年画单纯朴实的造型,甚至西方印象派绘画的斑斓色彩、立体主义的结构关系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丝丝痕迹。他的巧妙在于形式感很强,但却含而不露,从不喧宾夺主。而且他的形式语汇极其符合中国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习惯,有时看起来他的作品具有农民画那种单纯、热烈、明快、质朴和清新的特征,不同的是包含有专业画家深致、细腻而又深厚广博的人文理想。 他注重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他喜欢民歌、漫画、优秀的电影、情感激越的抗战歌曲,这些都化为他的血液、情怀与人格,很自然地从他作品中流露出来,使人真切地感到“画如其人”。他将自己的爱、理想、审美、追求、修养素质、个性、才情,即他的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全部都熔铸到画中,以期达到“消除人间隔膜,凝聚人间爱心”(廖开明语)的目的。 艺术就是感情,表现纯朴善良、勤劳智慧的普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画他们的生活、劳动、欢乐与希望是廖开明几十年的艺术追求和理想。这也构成他绘画鲜明的特色。他的画不仅让中国人为之开心,而且也让世界各国的观众感到其强烈的东方气质和民族风格的艺术魅力。
- 上一篇: 迎新春年画收藏看涨 民俗特色是关键
- 下一篇: 玛蕊乐画廊“开玩笑”展览 为冬天注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