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天才——青年画家刘中
在2003年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中法文化年的系列美术展览的现场,活跃着一位留法归来的青年画家、法语翻译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外联部的外事干部刘中。
刘中从小就赋有绘画天才,被誉为“神童”。他1969年生于北京一个画家之家,父母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遗传了父母的基因,从4岁起就爱好绘画,受到了父母的精心辅导和培养。他的聪慧慈爱、多才多艺的母亲周美娟为他的成长含辛茹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刘中少儿时代才名早著,曾先后六次荣获全国及北京市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三次荣获国际少儿绘画比赛大奖。1975年这位6岁的“神童”所画的《北京饭店夜景》就荣获全国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1980年他11岁的中国画作品《大狮子》后来被刊登在《新观察》杂志的封底。1983年他14岁的水彩画作品《我爱长城》被选入中国第一套儿童画邮票印刷发行。1984年他15岁的中国画作品《我对法国的印象》荣获中法建交20周年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他应邀代表中国少年画家访问法国六城市,从此他与法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记忆是最深的,儿童的眼睛是最亮的,儿童的艺术直觉,尤其是色彩感特别敏锐,想象力也特别丰富,创作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因此儿童画往往具有成人画所缺乏的童心和天趣。我非常欣赏小画家刘中的儿童画。例如他的《北京饭店夜景》,整个画面都涂成蓝得透明的夜色,楼房窗子里、街上的华灯和汽车里的灯光(不规则的黄色块更有灯光漫溢的感觉),把长安街的夜景点缀得格外迷人。刘中幼儿时期曾寄养在西安郊区农村奶奶家,他回到北京不久就画了这幅夜景,在他好奇的眼里,北京的一切都那么新鲜,连公共汽车里只有售票员座位开着灯的细节他都没有放过。又如他的中国画《我对法国的印象》,奇特丰富的想像,大胆变化的构图,自由流畅的线条,鲜明和谐的色彩,均非一般成年画所能企及。当时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尚未在中国流行,而我们的小画家却凭借直觉和想像,营造出一片童话般奇丽的幻想风景: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错,古老的教堂与现代的建筑彼此穿插,船帆与月亮重叠,风车与太阳相伴,一队队飞鸟像一串串音符组成优美的旋律…… 这些表现手法与西方现代超现实主义绘画不谋而合。我曾在一篇介绍米罗的短文《原始·现代·童心》中说:“越是原始的越是现代的,越是稚拙的越是纯熟的。”米罗、克利等现代艺术大师刻意追求稚拙天真的儿童画风,恐怕不无道理。在刘中的儿童画中,也可以看出画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筑与动物似乎是他从小偏爱的两种绘画题材。
我们曾有过不少“神童”长大后便江郎才尽,而刘中的绘画天才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这归因于他秉承了母亲谦虚谨慎的美德,没有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不思进取,也归因于他懂得“天才出于勤奋”,始终没有放弃后天的勤奋努力。当然,天才是一种特殊才能,是一个综合指数,除了勤奋以外,还需要天分、兴趣、学习、经验、环境、机遇等各种条件。仅有勤奋未必会成为天才,而天才的成长则需要勤奋。环境的顺逆也未必是决定因素。顺境可能造就天才,也可能毁灭天才;逆境可能埋没天才,也可能玉成天才。关键还在于一个人有无毅力,是否勤奋。刘中长大成人后家庭遭遇变故,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身患疾病,生活陷于困顿,但他并没有在逆境中消沉,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创作。1988年他荣获北京市中学生最高荣誉奖章银帆奖。他画的壁画《中国神话传说》荣获芬兰国际青年绘画比赛金奖。1989年春他带着母亲给他的100元钱,来到河北兴隆煤矿的山村体验生活,创作了他青年时代的第一批中国画佳作。这里农村的景物唤起了他儿时的记忆,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中国画《春》以简洁的笔墨描绘河北农家旧屋木制的门窗,尽管糊窗户的报纸和窗下的砖墙已经破裂,但朴素的门帘上仍贴着大红的福字,表明这山沟里的贫寒人家仍充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也表现了画家在困苦生活中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的乐观心境。中国画《母与子》画的是一大一小两只山羊,大羊被拴着绳索,小羊紧紧依偎着大羊。了解画家经历的人都不难领会,这幅 画也寄寓着画家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母子亲情。中国画《岁月》是画家青年时代的最佳作品之一。一个普通的破旧柳条筐的筐底,却被画家单纯而丰富的笔墨表现得如此神奇。筐底编结复杂的柳条仿佛是大树的年轮,也编织进了画家的人世沧桑之感。画家也擅长大写意的彩墨画,如他同时期所画的红冠翠羽黑尾的公鸡《太阳雨》就是彩墨大写意的范例;而他的《春》、《母与子》、《岁月》等佳作,则属于以黑白为主的水墨画,兼工带写,甚至部分吸收了西方的明暗画法。《岁月》的笔墨勾勒点染和黑白虚实处理恰到好处,视觉效果极佳。1990年21岁的刘中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览作品《岁月》被选入当年美国《艺术》杂志。#p#分页标题#e#
- 上一篇: 岭南画派:四大家作品价值抬头
- 下一篇: 奥运门票:收藏大过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