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刘九洲:艺术品的主要魅力来源——价格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54:24
  艺术家自己定价,在目前中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熟悉的画商、收藏家,从艺术家手中直接购买,还是比比皆是的现象。

  艺术品与价格是一体化的,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确实存在没有市场价格下,对艺术品具备本能的喜爱,但是对于一个社会现象来说,如果艺术品不具备价格,那么其魅力可能将消失70%,甚至更多。没有价格的艺术品,是不具备确定魅力的。

  艺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三个来源决定的,第一种来源,是艺术家自己定价。第二种来源,是艺术家的签约画廊,进行定价。第三种,则是由拍卖市场决定。

  艺术家自己定价,在目前中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熟悉的画商、收藏家,从艺术家手中直接购买,还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立即收到现金,也看不到有人拿回扣,心里比较爽。但是这个定价模式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推动力,艺术家就是一个小作坊,生产多少卖多少,没有广告、推销等等。这个模式,延缓了价格可能攀升所需要的时间,当然,如果艺术家水平很一般,本来就没有大前景,那么这个方法其实蛮好。

  艺术家签约画廊来定价,是当今西方画廊的常规做法,需要艺术家与画廊都做理解对方做出的努力,这样可以根据协议来办事,这样的模式,主要是需要艺术家理解画廊的推动,对他本人是有帮助的,虽然这个帮助有时候看起来如此的不明晰、如此的抽象,对于喜好现金的艺术家来说,这个模式看起来难以忍受,因为画廊可能拿走作品的时候,是5万元一件,几年之后,出现在市场上,成了30万元、50万元一件。与此同时,艺术家的社会行为,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譬如说,他就不能自己随意卖画给朋友了——很多艺术家因为违反这个规定,与画廊最后解约,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画廊的工作还是比较有效的,哪怕是换一个人阐述,也比艺术家自己阐述要有效很多。如果艺术品确实够好,那么在画廊的推动下,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会早日到达理想价位,但是艺术家本人却不能在直接销售中,获得这个价位——画廊与艺术家的协议,表面看起来是如此邪恶,呵呵。所以,这个模式在中国总是行不通。

  拍卖市场则是更加令人激动人心的市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价格是在公开的交易中完成的,更加具备可信度。缺点在于,拍卖的波动性比较大,不仅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潜在买家到场,还决定于同场拍卖的其他艺术品,是否对你这件作品,构成替代。这在前两种交易中,一般不会遇到。让人们感到意外的在于,中国人如此迷恋拍卖市场,有多位收藏家放言,他们情愿在公开拍卖市场花费1000万买一件东西,也不愿意私下花费300万元,购买同样的东西。这个看起来违反常理的行为,其实展示了他们对于未来市场具备绝对信心,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市场价格,对于未来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所以,他们不怕买贵,但是害怕买了没有交易记录。这种想法比较适用于稀少的古代书画,对于近现代书画来说,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件林散之书法,拍卖需要20万元,私下购买是10万元,我可能还是会选择私下购买,因为我吃得准其真伪,也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不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对于古代书画来说,在拍卖市场上,买家都很激动,买贵一点是正常现象。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