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学文:书画合璧 抚慰一个甲子的思念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50:28
1943年,于重庆大学,徐悲鸿创作此画赠与韵清大医师。但眼前这副字笔法刚中带柔,并非徐悲鸿手书,而是他的夫人廖静文所写,且为新作。
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天下驰名。
1943年,他挥毫绘就一匹骏马,该作迄今仍为他单马作品中尺幅最大、用笔最精;70年后,在徐悲鸿离世一个甲子之时,他的妻子、90岁高龄的廖静文为该画书写楹联,将长久的思恋融入笔端。
一声召唤,便欲冲破画面
上海,晏子轩,一家以书画收藏为主的私人会所。
显眼处挂着一幅纵132厘米、横81厘米、原装裱的《骏马图》。
1943年,于重庆大学,徐悲鸿创作此画赠与韵清大医师。
他在画中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浓淡干湿,转换间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如钢刀刻过,力透纸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则很有弹性,富于动感。画面透视感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似乎只待一声召唤,便欲冲破画面,驰骋万里。
徐悲鸿早期的马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抗战爆发后,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自此,他笔下的马便有了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成为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建国后,他的马仍然奔腾驰骋,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徐悲鸿的马之所以传神,就在于他成功地将西画的技法和精神融入国画之中,注重比例,造型准确,以形传神,成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画的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上联“白马秋风塞上”,下联“杏花春雨江南”,内容是徐悲鸿在1944年曾写过的旧对,在1991年被收录进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稚柳作序的《历代名人楹联墨迹》中。但眼前这副字笔法刚中带柔,并非徐悲鸿手书,而是他的夫人廖静文所写,且为新作。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
- 上一篇: 吴念亲:元代玉器
- 下一篇: 杜曦云:山水画的文明底色
浏览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