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画家迎合市场,也能创作不朽之作!
一直以来,中国的画家、艺术家都会崇尚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那就是自己的艺术不用迎合市场的需求,完全任由自己天马行空的去创作和遐想……而那些一旦被认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画家,则被冠以媚俗、商业化而遭到众人鄙视。这是自元朝以来的中国文人画传统造成的现象,文人画家认为用自己的书法、绘画去换钱有辱斯文,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所以过去向画家买作品叫“求幅字”、“求幅画”,而将画家置于一个较高的地位。
直到今天,这个所谓的文人节气仍然萦绕在众多艺术家的脑海里,前一阵有人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展出的只是“高级的商业艺术”,其语气里充满着不可名状的清高。在一个商业社会,任何行为都会带有商业色彩,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艺术缺乏起码的赞助和支持机制。多数的艺术家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基本的社会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创作避免商业侵染呢?
当然,我知道大家说的是当代艺术必须具备必要的社会批判性,但这个也不影响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从本质上看,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和是否商业化没有必然的关系。一直以来,艺术如同一个软体动物,需要依附一个当前的现实,从而生效,这个所谓的“现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所指,有时是战争、政治、宗教和民族,也有时候是风俗传统、商业市场等等,艺术史的多数时候,大抵如此。但将艺术创作“依附”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并需要高超的技巧,充满智慧的整合能力,才能成就不朽的艺术。
这时候我想起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在创作举世闻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的历史境遇。
这个世界上,成为英雄的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熬出来的,经过顽强拼搏,最终媳妇熬成婆;二是被逼无奈,只好破釜沉舟,终成大业。葛饰北斋19岁开始做画师,通过近50年的奋斗,在70岁时退出画坛,每天去浴室泡泡澡,开始颐养天年。但天有不测风云,家有不孝孙子。1830年代(天宝年间),是北斋不稳定的人生中又一个坎坷,妻子过世,嗜赌的孙子把家中财产输光……葛饰北斋和女儿被迫搬到寺院中寄主!70岁的高龄,葛饰北斋需要再次赚钱脱贫,维持生计。北斋唯一可以选择的生财之道就是重新拾起画笔开始创作,可是北斋已经淡出画坛很久了,怎么办?
1、寻找热点题材:
1830年代(天保年间)是浮世绘风景画的成熟时期,也正是日本民间旅行热潮的兴起之际,富裕起来的江户平民拥有较大的国内旅游自由。得益于幕府推行的“参勤交代”制度,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据史料记载,1830年(天宝元年)一年之间全国就有五百万人前往著名的伊势神宫参拜。在各种名目的旅游中,以参拜神社和攀登富士山等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内容居多,因此各地名目繁多的“名所”应运而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景点”的意思。于是,具有导游性质的各类“名所绘”成为引起大众关注的新的浮世绘风景画题材,大致可以分为“江户名所绘”、“诸国名所绘”和“街道绘”等几个主题。
日本自古便盛行山岳信仰,山岳本省被当作神体来礼拜,而富士山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一直是被奉为灵山被认为是守护者整个日本的神山。人们一方面担心富士山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人们又饮用富士山融化的雪水。在江户时代,诞生了“富士讲”(讲,佛教用语,法会、讲经会、游山拜庙团体),并逐渐形成了“富士教”。富士讲除了组织登山活动以外,还进行祈祷,保佑人们疾病痊愈,颁发消灾避难的护身符,深受百姓的欢迎。据说当时江户市内的“讲”的数目多达八百零八个,可讲当时关于富士山在日本人心中的崇高地位。#p#分页标题#e#
- 上一篇: 齐建秋:从嘉德春拍看书画市场的走势
- 下一篇: 朱浩云:当今艺术品投资风险来之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