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中国的画廊业为什么难成气候?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6:09:33
然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则是拍卖行完全占了“上风”。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画廊“低位运行”,不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如火如荼,吸引了无数的眼球。但是,与此相对照的是,同样作为艺术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画廊业却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完全成了艺术品市场无足轻重的配角。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拍卖行与画廊是分工明确的“兄弟俩”,前者专职于少量精品的艺术品交易,后者则负责日常交易。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中,衡量一位艺术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而是看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然而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则是拍卖行完全占了“上风”。全国目前有800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一年举行约千场拍卖会,拍卖总额达150亿元,除了目标明确走高端市场的一些大公司外,数目众多的小公司居然代替了画廊的位置,操纵起了艺术品一级市场。

  据笔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廊曾经发展迅速,数量突破万家,甚至连长征路上的松潘古城这么偏僻的地方都开出了画廊。但是在早期的昙花一现后,画廊开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锐减。尤其到了2007年上半年,画廊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国内不仅缺少有规模的品牌画廊,一些画廊连生计都很难维持,除了代销几张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交易,更不用提画廊应该同时具备的另外两个基本功能——发掘新人、培养收藏群体,整体运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国际上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拍卖一般是二级市场,画廊是一级市场。在国际市场的日常交易中,“画家——画廊——收藏家”的商业链条已成为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那么,为何画廊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却无所作为呢?

  据艺术品市场权威人士分析,其关键原因是现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缺少一套规范完整的市场制度与行业守则。国内拍卖业看上去很红火,实际上其中大量涌现的是原本根本进不了拍卖行的作品。不少拍卖行与画家跳过画廊直接交易,打乱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系,使中国画廊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局面。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国内的画廊业的不振,那就是有不少画家自画自卖,其结果加大了画廊的经营难度。当前有不少艺术家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经济利润诱使他们不注重搞创作,而是推销自己、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画家将作品送入拍卖行,让自己的学生或家人在拍卖会上举牌以比较高的价格拍下,以便为自己在家卖画创造价格空间。

  此外,画廊的发展还受困于行业内部的鉴别真伪与作品来源问题。现存的画廊为何90%以上经营当代艺术,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近现代作品存量有限,另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对保真性要求极高,单凭一位或几位专家都不能轻易对一件作品的真假做出判断。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画廊“低位运行”,不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艺术品拍卖会有“放大”效应,甚至为追求“纪录”有不诚信行动。相比之下,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较为真实。另外,比起一家拍卖行一般每年只举行两次拍卖会,画廊能随时随地待客,同样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常态、平稳发展。当代的美术家应归位到画廊。齐白石当年就是通过北京荣宝斋等艺术商业中介卖画,不炒作,不弄虚名浮誉骗人,讲信誉。吴冠中也曾提醒画家们不要“在卖画过程中将人格也卖掉”。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