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油画

“和美”——陈家泠画展前言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5:41:33
近年来,陈家泠先生又尝试着在中国的传统名贵丝绸织物上用手绘或刺绣或织造的办法进行绘画创作。瓷器和丝绸堪称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标志物,最具中国传统意韵。

陈家泠 断桥残雪 中国画 200×97cm×5 2010年 浙江美术馆藏

  “和美——陈家泠作品展”终于在无数的关注和期待中开幕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视觉艺术的完美展示,也是游子对于故乡的心灵回馈,儿子对于母亲的一瓣心香,更是一位艺术家对于人民的真情奉献!

  陈家泠先生是我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辈学长。母校建校一个多世纪以来,桃李缤纷,贤人辈出。作为当下海派艺术家中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家泠先生便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陈家泠先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即崭露头角,他天赋聪慧,功底扎实,在“杭高”时就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1958年考进浙江美术学院师从潘天寿先生,毕业后即去上海高校任教。却不幸遭遇“文革”,蹉跎岁月。然而即使在动乱之中,他也未停止对艺术的孜孜以求,七十年代投身陆俨少先生门下学艺。而一旦阴霾散去,大地回春,他的艺术才情和积累便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八十年代是改革之春,也是陈家泠先生创造艺术辉煌的新起点。

  如果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起点,审视陈家泠先生近三十年的创作,不能不感受到时代风云在他作品中留下的印记是如此之深。八十年代初的他已是海派画家中的佼佼者,其人物和山水自成一家,声名日隆。然而,改革的时代大潮如此强烈地冲击着画家的心扉,国门打开之后的世界又是如此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大上海所处的前沿地位,使艺术家们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西风东渐的震撼和启迪。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睿智而敏感的艺术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而无动于衷,而陈家泠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先行者,他是最早感悟到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他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冷静而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未来的方向。毅然放下了自己以往驾轻就熟的题材和被人普遍看好的画风,转而在花鸟画上开始全新的攻坚和变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家泠先生以《开放的荷花》为代表的一批荷花题材作品的问世,显示出他在新的道路上创造了新的气派和风貌,对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创新和改造影响极大。这一阶段他的作品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频频展出,广受观众好评和收藏家的青睐。

  陈家泠先生在花鸟画上的探索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构图、色彩、技法的追求,还是意境、气韵的表现,乃至于题材的选择与材料的讲究,都到了精细苛刻、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出神入化地利用了中国水墨画独有的材料和工具的特质,在处理纸张与笔墨的关系上匠心独运,又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在画面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上别出心裁,从而渲染出变幻无穷、多姿多彩的景象,营造了清新、淡雅、空灵、简约的画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效果和境界。

  欣赏陈家泠先生的画作,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而剔透的色彩,使人能触摸到它的摩登和时尚;简约而抽象的构图,教人生出无数的遐想,从而领悟到中国传统哲理的深邃和博大。正如平山郁夫所评:“他在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基础上,又将形式和技法重新进行了大胆的革命,并使之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陈家泠先生对艺术的追求,还不止于绘画。他在花甲之年又向着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瓷器和丝绸,开始了异常艰辛的跋涉。他根据笔墨的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微妙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奇异效果,借窑火的可控与不可控来创造窑变之美。他把中国的绘画艺术同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合二为一,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利用变化莫测的“窑变”,终于形成了他独有的烧制技艺和绘瓷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令人叹为观止的彩绘瓷精品。那些充满创意的器形,赏心悦目的色彩,以及瓷与木材巧夺天工的结合,处处折射出艺术家充沛过人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活力。近年来,陈家泠先生又尝试着在中国的传统名贵丝绸织物上用手绘或刺绣或织造的办法进行绘画创作。瓷器和丝绸堪称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标志物,最具中国传统意韵。陈家泠先生以他的思考、他的才华赋予古老的瓷器和丝绸全新的艺术表现,使之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活力。陈家泠先生对艺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前瞻性,最为典型地彰显了我们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一个中国艺术家最可宝贵的不懈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p#分页标题#e#

  陈家泠先生离开浙江40多年了,然而他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始终末泯。这次展览他专门创作了一批西湖题材的巨制,奉献给家乡的观众,既作为他向家乡人民和母校的一次汇报,同时也是他对母亲的一份感恩和孝顺。陈家泠先生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他的步子还在不断地迈进,我们相信他在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必定会打造出一番更为动人的光景。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