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宋永进:“50后”、“80后”油画家的审美代沟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54:15
  “50后”油画家出生于新中国诞生之后,成长于文革时期,既不同于创造红色美术经典的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

  “50后”油画家出生于新中国诞生之后,成长于文革时期,既不同于创造红色美术经典的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后成长的新生代油画家。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知识和技术与物质资源一样匮乏,经历文革浩劫后,人们对各种知识和技术的渴望更是不言而喻。中苏建交后,前苏联派遣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来华援助,其中也包括油画家马克西莫夫。马克西莫夫所传授的油画技术影响了新中国油画的主流风格和面貌。“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成员因此一度成为新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50后”油画家便是他们的接力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室里,结业于“马训班”的油画家或留苏归国的油画教授的“苏式”油画技法写生示范,常常引来各班级学生的围观,坐的、蹲的、立的,甚至有站在书桌上的,里三层外三层,气氛肃静,场面感人。“50后”莘莘学子对于技巧的尊重和敬仰超乎“80后”画家的想象。能够亲眼目睹高超“手艺”惊心动魄的演示过程——起稿、调色、运笔、激情表现和细心收拾,是一种幸运,因为只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成功者才有这样的机会。图书馆里小小阅览室仅有的那些座位,也只属于这少数幸运儿所拥有,而那些高清晰的国外原版油画图书,尤其是属于国内孤本的珍贵画册,就连这些幸运儿也需要长时间的等候才有可能轮到翻阅。知识、技术资源的有限和传播方式的局限,把许多美术爱好者拒之门外。油画作为承载着相当传统技术难度的舶来品,没有口口相传和直观示范是很难被学习者掌握的。因此,掌握了油画技法的“50后”画家自然格外珍惜这份技术,也常常引以为豪;而那些缺乏良好学习条件的美术爱好者则对油画技术愈加产生敬畏。同时,“50后”画家不需要像前辈画家那样去强制完成主题性创作的政治任务,因而往往停留于对技术的探究和迷恋。画家在熟练驾驭材质的过程中,体验着油画笔的韧性、油画布的弹性和油画颜料的粘性给艺术表现所带来的油画特有的语言魅力——灵动的笔触、流淌的油彩、温润的色泽,并享受着那种受人羡慕的优越感和满足感。精湛的技术俨然是一份巨额的私有财产,炫耀技术的心理油然而生,油画材质的把玩、色彩语言的炫耀、造型能力的表演,许多“50后”油画家在自我陶醉中深深陷入绘画技巧的泥潭。

  “80后”油画家与“50后”油画家恰恰相反。一方面,“80后”油画家是美术院校扩招后所培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美术考前培训使他们造成了绘画技术的模式化和绘画基础的严重薄弱;另一方面,“80后”油画家成长在思想空前自由和开放的信息化时代,对油画技术的态度迅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网络世界,各时期油画大师的经典名作,随时可以被查阅或下载,专业油画家的创作视频也随处可见。便捷的传播方式淡化了知识和技术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油画技巧对他们而言并不神秘,他们相信,知识和技术远不如观念重要。他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油画技巧,而更乐于无忧无虑地躺在父辈为其营造的舒适“温床”之中享受那种超越现实时空的虚幻和天马行空的自由。

  “50后”和“80后”油画家,一个重技巧,一个重观念,出现了审美的代沟。事实上,技术与观念是不可分割的,脱离技术的观念与脱离观念的技术,问题同样严重。如果缺乏对传统艺术的深刻体验,缺少对语言技巧的熟练掌握,那么艺术观念必然浮于表象层面;如果放弃观念的更新,而一味迷恋绘画技巧,那么艺术必然失去生命的活力。

  油画技巧是一种创作方法,艺术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两者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怀。各种新的艺术观念尽管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自由和思维的拓展,但如果脱离了现实的指向,就只能是一种虚无的空洞思想。伴随着卡通图像和虚拟游戏成长的“80后”油画家,往往经常沉迷于网络世界娱乐式的虚幻体验,无法直面现实,也无法走进观念的思想深处。在他们的画面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那种缺乏传统审美延续的幼稚的造型和浅薄的色彩,以及缺乏现实厚度的庸俗的画面气息。同样,各种娴熟的绘画技巧尽管继承了某种传统艺术的技术精髓,但如果脱离了现实的针对性,也只能是一种卖弄的花招。技术迷恋不仅阻碍了画家对现实的感悟,而且制约了画家个性的表达。技巧也好,观念也罢,如果能够指向现实,与鲜活的现实进行深度对话,那么两者便不再孤立存在。技巧必然在观念的具体指向中得以演化和拓展,观念也在技巧的客观针对中得以更新。如此,则审美代沟自然消解。#p#分页标题#e#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