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进 :从“空白”油画的天价拍卖谈起
不久前,佳士得上拍一幅估价为3500万美元的已故现代绘画大师塞·托姆布雷的“黑板”系列油画,最近苏富比拍卖行11月11日在纽约拍卖一幅几乎全白的“空白”油画,估价曾高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这让许多旁观者吃惊不小,以致立马将其与拍得92万元的赵本山“四字书法”、拍得118万元的倪萍画作和拍得242万余元的马云“马体墨宝”联系起来,甚至一些美术专业人,尤其是从事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专业人,也对此大肆吐槽。
这件“空白”油画是极简主义代表画家雷曼(Robert Ryman)于1961年创作的。画作以白色倾向的颜料做底,夹带着少许蓝绿色的肌理效果,远看的确像一件尚未动工的空白画布。“空白”油画是否值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价格,自然很难回答,得由市场说了算,要说其价值的大小,则还需回头去看看现代绘画的发展境况和极简主义的发生缘由。
西方现代绘画是一场观看方式的革命,即视觉革命,完全不同于几百年来一直热衷于在二维平面上表达“客观真实”(即三维空间)错觉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绘画通过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探究和把握以实现艺术某种永恒性的做法,试图以另一种思维和观看方式重新解读眼前的景象,从中发掘美的次序和节奏,并展示绘画自身的形式魅力。这种观念不仅让绘画重回二维的平面性本质,而且应和了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思维结构。随着现代绘画逐步盛行,艺术家的个性获得空前释放,艺术风格呈现出爆炸式的多样化。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现代绘画逐步走向对纯形式的把玩,抽象绘画和极简主义开始流行,把审美的视线转移到对“物性”的关注和张扬,从绘画媒介的探索延伸到对各种现实材质的实验,不断放大物质本性的视觉功用,极力表现材质自身的视觉张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物性”的宣扬,几块平涂的带有厚厚肌理的底色,一张几乎空白的平平的画布就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显然,极简主义艺术家已经不再拘泥于绘画平面性的局限,甚至对绘画本身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方面将现代思维推向辉煌的巅峰,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最终导致绘画的消亡。极度的理性思维和极度的个性化,使艺术家逐渐远离现实世界,让作品变得孤僻而冷漠。后现代艺术颠覆了现代绘画的观念,而以更新的理念重新关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实和当代人的切身问题。现代绘画逐渐退出美术史的舞台,成为了一种新的“传统”。
无论是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还是后现代艺术对现代绘画的反叛和颠覆,都是一场审美的重大变革,是西方美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极简主义处在现代绘画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西方审美演变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件“空白”油画,尽管表面上看,既无技术上的高难度,也无体能上的劳动强度,但其不仅是极简主义代表画家个人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当代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西方艺术往往注重横向式的思维拓展与革新和形式的变革与重建。而在中国,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缓慢而漫长的演化,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观,这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擅长在较为恒定的思维结构中,进行纵向式的深入探究,故而注重画家内在的修为和心境的培育,常常以品质和格调论作品的高雅与低俗。以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去认识西方那种革命性的、否定式的、颠覆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难免无法理解。而事实上,现代绘画思维不仅使西方艺术走出了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传统古典绘画,而且给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和当代性演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当然,审美是一种人的感受方式,不仅受作为自然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更受作为社会人的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因而,中国当代艺术家未必要完全接纳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方式,更没有必要照搬现代绘画既成的图式,去重新演绎西方现代绘画或极简主义的那段历史。#p#分页标题#e#
- 上一篇: 朱万章:任伯年画朱笔钟馗
- 下一篇: 李媚对话冯汉纪(三):传统·反传统--从《摄影画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