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书画收藏 > 国画

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变

作者:收藏爱好者 2016-05-30 10:43:11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玉璧也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在《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代表器物外围的玉,“好”代表中间的穿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玉璧最早发现于早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于殷商、两周发展,战汉时随着玉文化的繁荣玉璧达到鼎盛时期,历经唐宋元清明后慢慢开始衰落。

  新石器时代玉璧特征

  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而又以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土浸后常呈白雾状。早期的玉璧大多显粗糙,边缘不够规整、璧体厚薄不均匀、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到了中期,器形仍比较简单,素面无纹,但璧身圆整光滑、打磨较光亮,制作精细。这时期的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强烈地表现出显贵者阶层最大限度占有玉料的愿望,而与这种愿望相对应的主要是一种财富的观念。玉璧自早到晚的嬗变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齐家文化的玉璧也是距今约35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早期。由于地处偏远,中原地区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时,这里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种类很多,玉璧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大类,相对于其他种类而言,其品种齐全,数量众多,使用广泛,影响深远。齐家文化时期玉器中以玉璧为多,有的甚至是半石半玉,还有石璧。有的墓葬中随葬大量玉璧,除少量属于礼器类精品外,大部分是普品,说明当时人们除了崇玉爱玉外,还把玉璧当作财富。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发掘的玉壁形制较为特别,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多用绿色玉材和白玉琢成。1975年第四次发掘中出土264件,为研究古代王璧的用途提供了一大批最直接的资料。在齐家文化时代,玉璧被用来敬祭天地,但当时玉璧首先是一种财富。或者直接就是一种高档次的货币。先民们用财富祭祀天地,也在情理之中。这和后来《周礼》中所讲的“礼天”含义应有所区别。《周礼》中玉璧礼天,包含有用玉璧代表天的功能。这时期的齐家文化中的玉璧应该还没有此种功能。从目前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到,当时玉器的琢磨技术已较高,选料也较精良,已经盛行葬玉的习俗。

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变

  齐家文化玉璧

  商周时期玉璧特征

  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

  对于为何用苍璧祭天,汉代郑玄解释:“礼神者,必像其类。”在古人眼里,天无边无际,所以古人认为天是圆的,从而用圆璧来祭天。那么为什么又是苍璧呢?从我们经常所说的“苍穹”等词可以得知,古人认为天的颜色是苍色的。古语里“苍”“青”同意,苍色其实就是现在的青色,如“苍天可鉴”“青天大老爷”等词语就可证明。所以在礼器中的玉璧应该是圆形玉璧,玉料采用的应该是青玉,象征着巨大的天体。

  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极具特色。#p#分页标题#e#

  春秋战国玉璧特征

  春秋之后,由于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硷葬用玉。这一时期玉壁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

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变

  战国 谷纹玉璧

  两汉时期玉璧特征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厘米,堪称中国之最。汉代玉璧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明显不同,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起凸浅,谷粒上部浑圆。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东汉时玉璧数量渐少,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璧形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1983年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块兽衔玉璧,这件器物由一块玉璧和双目圆睁的兽首组成,通高18.2厘米、横长13.8厘米,可上下转动,是中原常见的铺首形状,是门上的装饰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对称格局,表现出标新立异的风格,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古方:六瑞之玉璧的演变

  汉代玉璧

  宋元时期玉璧特征

  宋代仿古玉器兴起,宋王朝很重视璧的使用,沿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仿战国、两汉的玉璧开始出现,但在雕刻刀法上又有所不同。宋代的雕刻工具多是用砣子制作的,因此有砣制的痕迹出现。此时期玉璧虽仿千古型,但同时也体现了许多当时琢玉的做法。玉璧形体浑圆,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所仿谷钉稠密模糊,动物纹饰和造型在细部常有明显不同。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元代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制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动物纹饰带有本朝的特点。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常出廓。

  明清玉璧特征

  从流传下来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p#分页标题#e#

  清代玉璧质料极佳,以白玉、青玉为主,主要是用于祭天和玩赏,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较多,璧身较厚,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活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常用的纹饰除螭虎纹外,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见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大量改制旧玉,或将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纹饰,使之器形、图案纹饰都显示丰富多彩的形式。清代仿古和伪古的玉璧十分逼真,还创造厂清代特有的阔带几何纹玉璧。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艺水平大大下降。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